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感染后会导致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目前,该病虽没有特效药,但大多数患者在患病一周后可以康复。该病毒传播途径明确,没有人传人迹象,这就明确了防控的关键点——防蚊灭蚊。 据介绍,伊蚊最喜欢在小型、干净的积水中产卵繁殖。家里的花盆托盘、废弃的瓶瓶罐罐、冰箱接水盘、轮胎凹槽、遮雨棚等这些不起眼的易积水处,就是伊蚊的“育婴房”。所以,市民需留意并彻底清理容器积水,确保无积水滞留;将闲置盆罐倒扣放置,储水容器严密加盖。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安装纱窗纱门;外出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尤其减少在清晨和傍晚外出时暴露皮肤;使用蚊香、电蚊拍、含避蚊胺的驱蚊剂,从源头上阻断病毒传播。 尽管该病可防可控,但切不可掉以轻心。医生提醒,感染该病后关节疼痛等症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目前我国尚无针对该病的上市疫苗,防蚊灭蚊是自我保护最可靠的手段。通过个人防护、环境治理和专业防控相结合,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防控基孔肯雅热需要全民参与。清除一处积水,就能大幅减少蚊虫;做好一次防护,就能降低一次感染风险。只要蚊子都“失业”,病毒很快就会“下岗”。 |
GMT+8, 2025-10-12 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