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骆红刚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便是3个大型的健身器械。办公室外,还有大小不同的多种器械,俨然成了个小型健身房。面对这出人意料的场景,他坦言,健身的习惯源自部队生涯,退役后也一直坚持下来。 部队的经历,在骆红刚的人生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说,部队生涯铸就了他坚韧的意志,赋予了他强大的抗压能力与快速的适应能力。正是这种从军旅生涯中锤炼出的军人品格,让他在退役后拥有不断前行的动力。 从“全优新兵”到“兵支书” 时间回到1999年,骆红刚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毅然报名参军,成了一名侦察兵。“一开始,家里人都不同意我去当兵,他们不理解为啥要过那种‘苦日子’。”但在骆红刚心里,一直就有一个崇军梦。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最终,他踏上了军旅之路。 “刚去当兵时,我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在新兵里都是拔尖的,在规定时间内能做270个俯卧撑,手榴弹能扔68米。”骆红刚回忆,当年在新兵营里,没过多久就完全适应了部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新兵营里仅3人获得“全优新兵”称号,而他便是其中首位。 两年后,骆红刚报名参加军校考试,凭借优异的文化成绩和过硬的军事素质,成功被第二军医大学录取,攻读影像学专业。“每个当兵的人应该都有一个上军校的梦,但要实现谈何容易,当年全连只有我一个人成功考上了。”骆红刚毕业后,被分配至宁波一所部队医院的政治处工作。9年后,他以正连职干部的身份转业回到义乌,在廿三里街道工作。 在廿三里街道的这些年,骆红刚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扎根基层、踏实肯干。他在组织、经济、农业、社会事务等多个领域摸爬滚打,逐渐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成了“多面手”。他感慨道,这一切都离不开部队严格而系统的训练,以及铁一般的纪律要求。正是这些铸就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高效的执行力,使他无论面对何种岗位,都能迅速适应。 也正因如此,在今年7月大岭村的村干部换届选举中,骆红刚被推选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成为一名“兵支书”。面对新身份,他表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军人的担当和责任感会始终激励自己前行,通过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旧村改造项目等,带动村民发展集体经济,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 从企业家到“老班长” 2019年,骆红刚辞去了街道的工作,回家接手父亲创办的工厂,完成了从基层干部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 “我们工厂主要生产螺栓、螺母等零部件,用于轨道交通行业。”走进位于廿三里街道的浙江赛日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占地面积约10亩的厂区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不停。工厂年均产值已突破4000万元,今年生产计划满载,业务网络覆盖全国各地。 谈到为何要接手父亲的工厂,骆红刚坦言,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传承。“刚开始那几年,生意一直没有起色,让我很发愁。”可是军人出身的他并没有轻易退缩,他频繁奔波于全国多地,积极拓展业务至军工领域,逐步打开了广阔的产品市场。随着订单稳步增多,工厂的效益也逐年提升。 2024年6月,骆红刚以“小螺母 大世界”为题,站上了金华市第三届“工行杯”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的擂台。作为防松螺母特殊组件的引领者,他娓娓道来该产品的应用场景及技术优势,赢得了现场评委的高度评价。最终,他凭借该项目赢得二等奖。 在深耕企业发展的同时,骆红刚的心中始终牵挂着战友情。他深知部队中锤炼出的战友情谊珍贵无比,因此始终致力于搭建退役军人就业桥梁。 “对于许多退役军人而言,找到一份稳定且适合的工作并不容易。”骆红刚深知这一需求的迫切性,他与其他几位退役军人企业家一拍即合,在今年5月创办了义乌市退役军人创业互促联合会。 该联合会主要由退役军人企业家组成,目前已经吸纳超300家会员单位,且在持续增加中。联合会的目标不仅是帮助退役军人就业,更是为企业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使退役军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特长,紧密团结共同发展。“我们在每个镇街都设立退役军人之家,也叫‘老班长’,只要是有需要的退役军人,都可以来这里寻求帮助。”骆红刚说。 身为政协委员的骆红刚更是心系义乌的繁荣发展。他从工作实际出发,积极为企业发展、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我认为,义乌的发展不仅要招大引强,同样要注重本地有潜力、优质的中小微企业的培育。”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为本地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争取到了更多关注与支持。 |
GMT+8, 2025-8-12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