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精选了200多款丝巾,准备去北京礼品家居展。”8月12日,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的鑫莎围巾店铺里,曹珊珊正专注地筛选着参展样品。店铺内,一面面展墙上错落有致地陈列着不同样式、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围巾,吸引着往来客商的目光。短短十分钟内,已有数批采购商驻足询价,店铺里此起彼伏的交谈声,为这个寻常的工作日平添了几分忙碌的生机。 参展“摸”出来的生意经 2008年大学毕业后,曹珊珊便接手了父母的围巾生意,专注于外贸领域,主要面向伊朗市场出口产品。然而,2020年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海外订单量急剧下滑,她的生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 “那段时间我确实很迷茫,十多年来一直专注海外市场,对国内市场完全是个‘门外汉’。”曹珊珊回忆道。就在她苦苦寻找出路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创业轨迹。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决定大胆尝试,租下展位带着产品参加了深圳礼品展。 这次参展经历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没想到第一次参展就接到了屈臣氏50万条丝巾的大订单,这个订单不仅给了她巨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让她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屈臣氏需要的丝巾是定制与其品牌IP联名的专属款式,作为礼物送给客户。”曹珊珊说,这个发现让她眼前一亮,此前她从未想过丝巾也能作为礼品。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国内市场,她边参展边“取经”,逛展观摩同行的展位布置,并且投入万元购买其他品牌的围巾产品。“我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感受,同时也要学习同行的陈列技巧、包装设计和产品理念。”曹珊珊解释道。 正是这种“以展为学”的坚持,让她的客户名单越来越耀眼。从霸王茶姬、瑞幸、星巴克等新锐品牌,到各大航空公司、高等院校,再到各地博物馆甚至海外的大英博物馆,这些重量级客户都是在展会上结识的。“从8月13日开始,我要连续参展半个月,北京礼品展结束后马上转战山西文博会。”曹珊珊的行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虽然参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曹珊珊坚信这是线上渠道无法替代的宝贵机会。客户能亲手触摸围巾的质感,亲眼看到设计的细节,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产生的信任感,是隔着屏幕永远达不到的。在她看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主动走出去,不能固守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为每条围巾讲一个故事 在曹珊珊的手中,每一条围巾都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灵魂。 提到围巾,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或许只是一件御寒保暖的配饰。但对于曹珊珊来说,这一寻常物件却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与内涵。对她而言,围巾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装饰功能,转而成为传播文化的艺术载体、承载情感的记忆符号,甚至是讲述故事的独特语言。 参展归来后的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摒弃了过去“以量取胜”的粗放思路,转而追求“以质取胜”的精工匠造。她开始将围巾视作工艺品来打造,融入丰富的文创元素,使每一条围巾都成为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意义的精品。 以“义商绘卷 丝途新辉”丝巾为例,左上角是骆宾王在题词,右下角奔驰的浙江中欧班列,中间是义乌国际商贸城,背景融入了沙漠、骆驼等丝路元素。这些看似独立的意象,共同编织成一幅诉说义商精神的动人画卷。 为了让顾客更深入地理解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曹珊珊还为每一条原创丝巾精心设计了专属贺卡,上面不仅印有丝巾的图案样式和名称,更详细阐释了设计元素的寓意。这样一来,围巾不再只是冰冷的商品,而是承载着故事、情感与文化温度的艺术品。 对于产品品质,曹珊珊有着极致追求。在围巾的创新设计上,曹珊珊团队每年都会推出20余款新品,每款产品从设计到成品,都要经历长达2个月的精心打磨。 这种艺术化转型,让传统丝巾市场的淡旺季界限逐渐模糊。“现在我们的围巾已经超越了季节的局限。”曹珊珊告诉记者,因为它们提供的不仅是保暖功能,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在暑假这样的传统淡季,艺术丝巾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市场需求,这种突破季节性限制的市场表现,正是曹珊珊坚持品质至上的最好回报。 如今,曹珊珊在成功将丝巾打造为文化艺术品的基础上,又开启了新一轮的产品升级计划。这一次,她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开发一系列与丝巾配套的周边产品,如遮光眼罩、发箍配饰,它们像是一个文化符号,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 “我想让每件产品都能讲述同一个文化故事。”曹珊珊说,当客户同时使用这些配套产品时,就像在体验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单品到系列产品的延伸策略,不仅自然地拓展了产品的使用场景,更重要的是让文化传播突破了单一产品的局限,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产品生态。 |
GMT+8, 2025-8-13 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