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之下,因高温引发的健康风险升高。日前,我市一位市民因高温中暑导致热痉挛。 52岁的张师傅(化名)是一名建筑工人,最近由于天气炎热,他特意调整了工作时间。然而当天上午,在连续工作3小时后,张师傅突然感到四肢肌肉剧烈抽搐,同时大量出汗、头晕目眩,还伴有恶心感。工友们见状,立即将他扶到阴凉处休息,并安排送至附近卫生院,检查提示其急性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卫生院立即联系了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为张师傅作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紧急化验发现,张师傅血液中钠、氯浓度降低,全血乳酸升高,结合症状考虑是热痉挛。热痉挛是重度中暑,属于热射病的先兆阶段,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迅速进展为热射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对张师傅采取快速补液、补钾、清除氧自由基等对症治疗措施,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器官功能,并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电解质及肝肾功能,防止病情恶化。经过治疗,张师傅成功脱离危险。“当时,我出了很多汗,就想赶紧解渴,一下子灌了两瓶矿泉水,谁知道越喝越难受。”张师傅事后回忆。 “实际上当时不是缺水,而是缺盐。”急诊科主任医师黄小英解释,张师傅是典型的低钠性热痉挛,大量出汗后身体缺盐,此时如果大量喝水,会导致血液电解质进一步稀释,加重肌肉痉挛和器官损伤。 中暑是热射病的“前哨”。热射病往往是由轻中度中暑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而迅速发展来的。通俗来讲,热射病就是身体内部被“煮”坏了。如果不及时有效救治,死亡率可达50%甚至更高。中暑重在预防,如有不适千万不要硬扛,应立即就医,黄金抢救时间极其宝贵。医生提醒,重度中暑是最危险阶段,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症状。热痉挛,肌肉(尤其是小腿、腹部)突发剧烈、对称性疼痛痉挛。热衰竭,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体温可达39℃~40℃,出现极度乏力、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晕厥等症状。热射病,体温急剧飙升超过40℃,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惊厥、昏迷,可伴有无汗(皮肤干燥灼热,散热功能瘫痪)、多器官(心、肝、肾、凝血系统)功能衰竭。 中暑的急救。若有中暑先兆、轻度症状,应立即撤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平卧或半躺,解开或脱去多余衣物,利于散热;积极物理降温,用冷水(非冰水)擦拭皮肤,特别是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大血管处,用湿毛巾冷敷额头,扇风加速蒸发散热,切勿用酒精擦拭;少量多次饮用含盐的凉水或运动饮料。若出现中重度症状,必须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争分夺秒送医。在等待救援时,应持续进行物理降温,如果能在1个小时内把核心温度降回38.5℃以下,热射病的危险性就会大大降低。意识不清者请勿强行喂水。 中暑的预防。烈日不出门,如必须在高温下工作,务必做好防晒(遮阳帽、冰袖、太阳镜等),并严格实行轮换休息。作业场所需配备阴凉休息区和充足的防暑降温饮品。切勿将婴幼儿、老人或宠物单独留在停驶的封闭车厢内,短短几分钟温度就能飙升到致命程度。高速公路上车辆故障或拥堵时,也要注意车内通风降温。闷热的室内同样危险,空调温度设置在26℃~28℃最合适。高温下大量出汗,要定时、主动补充水分。建议适量饮用含盐分的饮品,如淡盐水或专业的电解质饮料,避免饮用大量高糖饮料(如可乐)或酒精。还可以观察尿液颜色,深黄色提示身体可能已缺水。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大量出汗的人没必要喝淡盐水,以免导致钠摄入超标。 健康小贴士〉〉〉 高温下,要多关注老年群体,尤其是独居老人。老年人对温度感知迟钝、体温调节能力差,又常常因为省电而舍不得开空调,风险极高。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高温天更易诱发并发症。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可能需要调整利尿剂类降压药;糖尿病患者注意血糖监测,慎食高糖饮料;警惕心脑血管意外信号(如胸痛、胸闷、口齿不清、单侧肢体无力麻木等),一旦出现立即就医。 |
GMT+8, 2025-8-13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