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张大是a,小嘴圆圆是o。”8月13日下午两点,在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讲台上,老师正声情并茂地教着汉语拼音知识;讲台下,一群外国小朋友跟着朗读。这是社区今年开展的第二期国际夏令营,来自哥伦比亚、巴基斯坦、马里、利比亚等多个国家的40名儿童将在这里开启为期三周的沉浸式中文学习之旅。 暑假,是家长们最为“头疼”的时间。如何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今年以来,江东街道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重点聚焦中外儿童融合、企业职工及新就业群体子女关爱、多元化成长赋能三大方向精准发力,推动暑托服务实现量质齐升。 精准化解特殊群体之忧 “五点爸爸准时来接!”在东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看着孩子欢快地奔向暑托班,来自江西上饶的企业职工黄灶茂终于松了口气,“我和孩子他妈都在企业上班,孩子9岁,独自在家总是放心不下,社区的暑托班真是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暑期孩子“看护难”,是不少双职工家庭的共同烦恼。为缓解家长的焦虑,东苑社区开办了为期一个月的“苑趣夏日”企业暑托班,开设硬笔书法、科技课堂、创意美术等课程,20余名“小候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充实有趣的假期。“我们社区人口中有70%是外来建设者,开办暑托班不仅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为了让更多孩子喜欢义乌,未来能考虑来义乌发展。”东苑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在商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0多名孩子正在进行口才培训。据介绍,这些孩子中约三分之一来自新就业群体家庭。王浩浩是这里的“老学员”,因为爸爸妈妈都在快递公司上班,日常工作繁忙,一到假期就无人管的他已连续两年参加社区暑托班。 烈日下,外卖骑手穿行于楼宇、快递小哥奔走于街头巷尾……作为新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摆渡人”。而当自己在户外奔波时,子女的假期何处安放,成为他们心头的牵挂。为此,江东街道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站点,为新就业群体子女开办爱心暑托班,提供“暑假托管+课堂教育+研学实践”等公益服务,有效解决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子女暑期看护难的问题。 此外,为有效解决国际社区外籍居民暑期子女看护难问题,鸡鸣山、东洲等社区还开设了国际夏令营,通过构建“社区统筹+专业引领+中外共享”服务体系,精心设计“文化+安全+素养”多元课程,在丰富外籍儿童暑期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 从基础看护到成长赋能 “老师,我的香囊做好啦!”在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来自利亚比的外籍儿童奥玛举着亲手制作的艾草香囊雀跃不已。吟诵经典、拼贴诗句、以物换物……当天,社工化身文化传承的使者,带领国际夏令营的20余名中外儿童一同探寻深厚的“六义”文化。从骆宾王的笔墨风骨到朱丹溪的医者仁心,再到“鸡毛换糖”里的诚信坚守,“六义”文化在生动的活动中变得可触可感。 “六义”文化体验课堂,是鸡鸣山社区国际夏令营今年新增的特色内容。翻开课程表,书法美术、美食制作等经典项目与非遗体验、小小洋主播等创新内容交相辉映,安全教育等实用课程更如细密针脚,织就全方位成长网络。 在东洲社区暑托班,除作业辅导、课外阅读外,还开设武术、大鼓带小鼓等多门特色课程。武术课上,教练通过动画演示和动作分解,让孩子们快速掌握武术基本姿势。“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协调性与反应力,更通过武术礼仪培养尊重与自律,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东洲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与往年不同,江东街道今年的暑托班正从单纯的看管模式向多元化成长赋能转型:有的融入科普实验、无人机实操等特色课程,有的融入非遗技艺与国学研习,还有的提供艺术、体育等素质培训。这种转变既让家长安心工作,也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 暑假不孤单,快乐有成长。今年以来,江东街道已累计开设暑托班74个,服务少年儿童超1.5万人次,其中外籍儿童超1800人次,不仅破解了双职工家庭的“急难愁盼”,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民生服务新路径。下一步,江东街道将深化“社区党委+专业机构+共建单位+社会力量”合作机制,提升服务质效与个性化供给,构建江东特色暑托服务体系,让“公益暑托服务”真正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暖心工程。 |
GMT+8, 2025-8-15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