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虽已立秋,暑热依旧。 在大陈镇上坑仁村的“水上星光夜肆”,蹚水嬉戏的孩童、穿梭于美食摊铺前的游客各得其乐;在赤岸镇的葡萄、黄桃果园,组团来的家长领着孩子体验采摘的乐趣……过去的这个周末,义乌乡村依然是一番“热辣滚烫”的场景。 在中央一号文件“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号令下,义乌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红色引擎驱动资源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义乌城乡融合发展乘势而上。 组织强基:“三个一”拧成一股绳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 近年来,我市把组织建设作为核心引擎,建强片区组团共富体系,通过“三个一”推动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抱团发展。 市域规划“一张图”。我市坚持以大融合推动大发展,将片区组团纳入市级层面发展轴建设规划,按照“一镇一片区、一区一方案”,制定“2+5+X”片区组团架构。比如,以“大李祖”片区为示范,以马畈村、苦竹塘村、东莲塘村等重点村为核心,一体谋划布局16个片区组团,以点带面推动各村跃升发展。 党建联建“一条心”。落实市领导直接联系,推动部门、国企下沉共建,由镇街“一把手”担任书记,推行专班联动、政策联议、项目联推、问题联办、晾晒联评等“五联”机制,形成区域化党建格局。 区域运营“一盘棋”。根据市里统一部署,镇域统筹成立强村公司,推行“产业统一布局、项目统一运营、产品统一品牌、活动统一组织、收入统一分配”的“五统一”机制,一体推进片区土地流转、闲置农房利用、项目建设运营等,以资源整合放大带富效应。在赤岸镇,神坛片区强村公司通过打造西海夜市等7个共富项目,去年为片区10个村分红468万元。 产业赋能:“土特产”激发大能量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发展乡村产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做大“土字号”,打好“特色牌”,这个便是“土特产”。 近年来,义乌把共富产业作为重要支撑,以党建联建统合政企村各方资源力量,努力让“土特产”激发大能量。通过推行“一国企一组团”,牵引12大国企资金、技术等要素向片区导入,鼓励吸引村集体和农户以资源、资金入股,共同发展田园采摘、民宿、研学等项目130余个。 与此同时,聚焦工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用好义乌市场贸易、行业企业等资源,产供销一体打造工坊服务中心、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截至目前,我市已推出20余项“土特产”系列标准、产品设计专利,“一镇一品”构建品牌矩阵,集群推动工坊提质出圈。 我市积极探索以百镇优选推动强链融合,通过挖掘整合“百镇共建”双方文创手作、乡野特产等产品供给,打造“百镇优选”体验店。同时,融合双方传统节日、非遗文化等元素,积极推进共富市集进市场、进商圈、进夜市、进景区、进党群等“五进”活动,助力做强农特产品产业链。在年初开展的“义磐一家亲·山货进商城”共富市集上,单日签约土特产订单金额达210万元。 人才驱动,“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 我市把人才作为发展驱动齿轮,大力实施乡村合伙人计划,推动干部力量、人才资源在一线集聚发力。 为了练强乡村“领头雁”,市里用好揭榜领题、跟班实训、组团攻坚等招法,组织村党组织书记、青年委员、后备力量等通过“一村一现场”组团赛拼,实战训练提升本领。 组织部门还发动机关、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选派农村电商、乡村规划等专业人才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常态化开展驻村帮扶指导,提升片区组团发展质效。如在市农业农村局帮带下,李祖村成功创建首批省现代化农创园和五星级农民田间学堂。 此外,我市还把农创客作为乡村人才培育的重要载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才引才、以业聚才、以才兴业,实现了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目前,义乌已成立市级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建成2大省级现代化农创园,招引培育10支乡村运营团队,累计培训超1万人次。 |
GMT+8, 2025-8-15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