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不仅填饱了老人的胃,更温暖了他们的心。从山村的幸福餐车到社区的便民食堂,从精准的饮食定制到贴心的上门送餐,义乌的老年助餐服务早已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温暖网络,用细致入微的行动诠释着城市对老年人的关怀,每一个与热饭相关的场景,都藏着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温度。 义乌老人的幸福“食”刻 早上9点,大陈镇红旗村幸福食堂的厨师王师傅正弯腰搅拌大锅里的小米粥,手腕轻转间,金黄的粥糜泛起细密的涟漪。“得熬够40分钟,让米粒开花,老人才好消化。”他一边说着,一边抬手擦去额头的汗珠。 类似的场景,在义乌的城乡角落每天都在上演。连日来,记者带着“老年助餐服务如何落地”的疑问,走访了多个镇街的居家养老中心,从大陈镇的山村餐车到北苑街道的社区食堂,从怡乐新村的智慧取餐区到江东街道的上门送餐路,每一处都藏着打动人心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最终都汇聚在老人们捧在手心的那碗热饭里。 在北苑街道建设社区食堂,78岁的陈奶奶拄着拐杖,熟门熟路地走到取餐窗口,不用开口,工作人员就递上了她常点的清蒸鱼和炒时蔬。“我牙口不好,他们总把鱼骨头剔得干干净净,蔬菜也炒得软乎乎的。”陈奶奶笑着说。建设社区食堂吴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食堂采取“政府补贴+集体支持+个人承担”的模式,70岁以上老人每餐补贴3元,80岁以上免费,90岁以上还能享受上门送餐服务。 义乌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拿出了一组数据:目前,义乌每天为超过1.2万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其中上门送餐的有2000多人,助餐补贴每年超过2000万元。 助餐服务延伸与升级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义乌的老年助餐服务最难得的,是把“一碗饭”的服务延伸到了“全链条”。大陈镇的“幸福餐车”就是最好的例子。该镇有不少老人住在偏远山村,距离镇里的养老服务中心最远的有10多公里。为了让这些老人也能吃上热饭,镇里专门开通了3条送餐线路,每天上午10点准时出发,餐车司机不仅要开车,有时还要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把餐盒送到家里。送餐员小周告诉记者,他负责的线路有23位老人,每个老人的情况他都记在心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让送餐服务有了温度。 一碗热饭的背后,是义乌多年来对养老服务的深耕细作。从2013年首次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到2020年将老年助餐全覆盖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再到如今建成514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乡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义乌始终在调整脚步,让服务更贴合老人的需求。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不仅要让老人吃得上饭,还要让老人吃得好、吃得舒心。为了保证餐食质量,市里制定了统一的助餐服务标准,从食材采购到烹饪制作,再到餐具消毒,都有严格的规定,每个月还会组织老人代表和营养师对餐食进行评价,根据反馈调整菜单。 全民参与织就助餐暖网 更让人惊喜的是,义乌的老年助餐服务还带动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在稠城、江东等街道,有多家餐饮店加入了助餐服务队伍,通过与街道合作,为周边老人提供优惠餐食。“我们店里每天会预留20份老人餐,价格比正常售价低一半,食材和制作都按照老年餐的标准来。”一家餐饮店的老板说,参与助餐服务不仅能为老人做点实事,还能提升店铺的口碑,是“双向共赢”的好事。走访中,记者跟着小周的餐车走了一趟他负责的线路。当餐车的喇叭声在村口响起时,老人们纷纷从家里走出来,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看着他们捧着热乎的餐盒,坐在村口的石凳上一边吃饭一边聊天,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温暖而祥和。那一刻,记者忽然明白,义乌的温度,从来不是靠高楼大厦堆砌起来的,而是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民生小事里。 一碗热饭,没有宏大的口号,却用最实在的方式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一次送餐,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的关怀。当送餐车的影子消失在山村的小路尽头,当老人捧着餐盒露出满足的笑容,我看到了一座城市最动人的模样——它不只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在乎每一位居民的幸福,它把每一个细节做细,把每一份温暖传递,让每位老人都能在岁月里,被温柔以待。 如今,义乌的老年助餐服务还在不断升级,有的社区开始提供“定制餐食”,为有特殊饮食需求的老人提供低糖、低盐、低脂的餐食;有的镇街开通了“电话预约送餐”服务,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户就能点餐。这些变化,让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老人在义乌的这碗热饭里,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温暖,而这座城市,也会因为这些温暖,变得更加有魅力。 |
GMT+8, 2025-9-10 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