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福田丰收图鉴:科技小院在田野写就“智慧答案”

2025-9-24 09:00

摘要: “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福田街道的两家科技小院已用智慧点亮了丰收的序曲。9月23日上午,位于福田街道的玉米科技小院试验田上,一架植保无人机掠过15亩“青纱帐”,为试验田里50多个品种的玉米精准播撒养分。 ...


“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福田街道的两家科技小院已用智慧点亮了丰收的序曲。9月23日上午,位于福田街道的玉米科技小院试验田上,一架植保无人机掠过15亩“青纱帐”,为试验田里50多个品种的玉米精准播撒养分。据玉米科技小院工作人员介绍,待到10月底颗粒归仓,将综合考量口感、产量、抗病性等指标,筛选出最优品种,送入周边农户手中。

“我们自研的‘糯J181’仍是主力,但更有50多个未知的杂交新种在田里孕育奇迹。”工作人员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介绍,他们的目标是筛选出更优良的品种,并力争让“糯J181”的亩产在去年700多公斤的基础上再提高30%。田间的智慧农业系统默默记录着温度、湿度、风力、降雨以及每一次施肥打药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科技小院辐射的智慧能量早已越过玉米田畴。一条马路之隔的田地上,大片大片的甘蔗正沐浴阳光向上生长。“我们引进并改良了12台(套)农机,甘蔗从种植到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相较于人工,效率飙升30倍以上!”玉米科技小院负责人语气铿锵。可别小看了这一大片的甘蔗地,四周已经布下了包括虫情监测、土壤感知系统的“天地一体”防护网,精细管理着甘蔗品质。去年10月,这片试验田的智慧结晶,已凝练成义乌市地方标准——《低丘缓坡地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正待升级为省级标准。

在福田街道的另一家国家级科技小院——蔬菜科技小院,265亩土地化身“植物工厂”。悬空的草莓苗已经种下,智能温控棚内四季常鲜。“水肥浇灌不再凭‘手感’。”蔬菜科技小院负责人史力凡指着实时监测屏解释,“系统自动配比,节水率稳稳过半。”他细数即将迎来的收获浪潮:玉米红薯芋头将熟,番茄草莓与各色蔬菜亦将在10月底接力登场,仅蔬菜品种就有40余种之多。

该科技小院的背后是现代科技编织的精密网络:农业物联网如无形脉络,虫情测报仪如敏锐耳目,水肥一体化系统则代替了传统农人的经验之手。史力凡掏出手机,实时数据尽在指尖流动:师傅们无论身在何处,手机一点就能精准调控水肥——这就是质量和产量的硬保障。

科技的成果最终要惠及农民和乡村。蔬菜科技小院通过土地流转,每年为殿前、下沈、宗宅三个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该科技小院更是周边村民就近务工的重要场所,今年以来,平均每月发放的农民工工资稳定在13万元左右。丰收季临近,很快,这里还将提供超过20个就业岗位。同时,蔬菜科技小院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划分不同种植区域进行技术展示,全年开展培训22场,培训农民800多人次。此外,蔬菜科技小院与浙江农林大学共建的博士创业站,不仅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也搭建了人才输送的桥梁。

研学课堂更是将科技基因植入未来。今年3月以来,已有8000多人次中小学生实地感受智慧农业的魅力。蔬菜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身兼双职——既是技术员,也是研学导师。正如史力凡所言:“这种双向赋能,方能让科技真正向下扎根。”该科技小院的“科技+研学”磁力效应强劲,“五一”小长假吸引游客3300人次,销售额突破20万元。

丰收节的金色序曲已然奏响。当无人机在“青纱帐”上空划过智慧航迹,当农林教授蹲身田地传授“土秘诀”,当研究生领着孩童辨识滴灌的奥秘——福田街道的丰收图景,正被科技重新勾勒。


福田丰收图鉴:科技小院在田野写就“智慧答案”  丽飞工艺品: 贝壳相框里的全球生意  为骑手“配送”交规知识  药品安全宣传进市场  “金华好人”廖薇坚守婺剧二十余载  

义乌网

GMT+8, 2025-9-24 14: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