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桥梁纵横交错,既是交通动脉,也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久以来,桥下空间却如同被遗忘的“灰色地带”——昏暗、杂乱、利用率低,成了城市管理中的“盲区”。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悄然改变。 近年来,随着城市治理向精细化迈进,市建设局积极推进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桥下美颜”行动全面展开。今年,“美化利用桥下空间”正式纳入市民生实事项目,一片片原本闲置甚至脏乱差的桥下区域正逐步转化为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温情。10月23日,记者走访市区多处改造后的桥下空间,实地感受这些“边角地”如何焕发新生机。 早上九点,国贸大道与金义东轨道交通交汇处的桥下空间早已热闹起来。乒乓球台前传来清脆的击球声,儿童游乐区内孩子们嬉笑追逐,环形跑道上不时有慢跑者经过……这片融合运动、休闲、科普功能的空间,已成为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标配”。 家住建设三村的李红,是这里的常客。她带着3岁大的孙子,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坐一坐。“这么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国贸大道从无到有的历程,它给老百姓带来了交通便利。如今我退休了,没想到家附近的桥下空间也被巧妙利用起来,成为我和朋友们打乒乓球、带孙子玩耍的好地方。”李红分享道,“每天早饭过后,我就会带着孙子来这里玩。小孩可以尽情玩耍健身设施,我可以和邻居们聊聊天,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像这样的变化,正在义乌多个桥下空间同步上演。 夜幕降临,江滨绿廊花鸟世界公园旁的中江桥下十分明亮。曾经光线昏暗、行人避之不及的桥底,如今已是附近居民休憩的热门去处。记者看到,明黄色的花坛与长椅错落分布,绿植高低搭配,一面色彩斑斓的星空主题墙绘引人驻足。“夏天,这儿比别的地方凉快,晚上特别舒服。”住在篁园新村的李小芳奶奶笑着说,“现在天气凉了,风不大的时候,我也会经常带孙子来坐坐。” 类似的改造也出现在篁园桥、南门桥等桥梁下方。通过照明升级、绿化补植、艺术装饰和功能分区设计,原本沉寂的空间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桥下空间虽小,但数量多、分布广,是城市存量土地资源中的“潜力股”。过去因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度,常出现堆放杂物、违规停车、环境脏乱等问题,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市容。为此,市建设局出台《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利用与管理规范》,明确“属地管理、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推动桥下空间从“无序使用”转向“规范利用”。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周边需求和空间条件,因地制宜设置步行通道、体育场地、社区公园、小微停车场等功能模块,并结合景观美化提升整体品质。 今年以来,全市已完成包括篁园桥、中江桥在内的11处桥下空间改造,累计释放公共活动面积约1.48万平方米。 |
GMT+8, 2025-10-27 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