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生日徽章,是我们对功臣老兵们最崇高的敬意。”义乌市红水晶公益协会成员季爱玲正小心翼翼地将定制徽章别在97岁老兵朱金满的胸前,老人手捧鲜花,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在义乌,这样温暖的场景已延续多年。自2020年1月正式实施以来,“1+3+X”重点优抚对象关爱帮扶项目,以制度为基、以情感为桥,为近两百位高龄老兵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关爱屏障,让曾经为国家和军队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在晚年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与社会各界的尊崇敬意。 “这些老兵们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在和平年代默默奉献,如今步入高龄,行动不便、就医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部分老兵甚至常年无法外出,精神上渴望关怀,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心有所安是我们的责任。”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1+3+X’就是要为每名老兵配备‘专属守护团’——1名村社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1名责任党员、1名家庭医生,再加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形成闭环服务链。” 在义亭镇包西塘村,责任党员施文庆的手机里存着一份特殊的“时刻表”:每周三上午走访91岁的老兵徐桂菊,每月底整理结对老兵的需求清单……“徐桂菊喜欢唱歌,要帮她下载些音乐。”施文庆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结对老兵的生活细节。 医疗保障是“1+3+X”机制的关键一环。在廿三里街道,家庭医生正在为90岁的老兵李爷爷进行中医理疗。“李爷爷有慢性关节炎,我定期来给他做一次艾灸,平时通过视频指导他做康复操。”随访记录显示,自签约服务以来,李爷爷的就医频次下降了40%,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升。 “我们还建立了护理服务补助制度,根据家庭护理、养老机构护理、住院护理等情况发放补助,全部实现‘无感办理’。”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翻开资金拨付台账,“发放的补助,切实解决了老兵们的照护难题。” 如果说“1+3”是制度的刚性保障,那么“X”则是温暖的柔性延伸。2020年7月,义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红水晶公益协会,启动“情系功臣、关爱老兵”社会化优抚项目,将关爱范围逐步扩展。 “程会长,这个月有12位老兵过生日,蛋糕和鲜花都准备好了吗?”在红水晶公益协会的活动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打包慰问物资。会长程青梅蹲下身整理着老兵们的“生日档案”:“92岁的黄爷爷喜欢吃香蕉,95岁的王奶奶对花粉过敏……这些细节我们都要记牢。” 去年,程青梅带着志愿者们来到老兵何占成家中。老人颤巍巍地拿出珍藏的战地照片,讲述起1953年的烽火岁月。“孩子们,你们能来陪我过节,比吃什么都甜。”何占成说。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老兵,项目更是精准施策、点对点帮扶。陈胜龙老人想去看望老战友,志愿者们在做好评估和预案后便驱车陪同,帮他完成了心愿;有的老兵不喜欢常规慰问品,志愿者就根据其喜好调整物资,让关爱更合心意。这种“不打扰、有温度”的帮扶模式,赢得了老兵们的广泛认可,也让项目在多年运作中与老兵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老兵们年纪大了,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还需要情感上的陪伴,这些都是我们服务的方向。”程青梅说,“这些老兵为国家付出了太多,能为他们实现愿望,我感到很幸福。” 在“1+3+X”机制的推动下,义乌的功臣关爱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曾经因行动不便而闷闷不乐的李爷爷,如今时常在责任党员的陪伴下散步;患有慢性病的张爷爷,通过家庭医生的精准诊疗,用药方案优化了3次;许许多多的老兵在红水晶志愿者的陪伴下,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传统节日慰问到“常态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项目实现了优抚工作从“政策落地”向“精准服务”的跨越,形成了“政策有温度、服务有精度”的长效工作格局。至今,该项目已累计开展端午慰问1404人次、中秋慰问1479人次、生日慰问1284人次。 “老兵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国家,我们用真心和实意守护他们的晚年。”志愿者们的话语道出了项目的初心与坚守。在义乌,“1+3+X”模式不仅是一项关爱政策,更是一种社会尊崇的生动实践。它让高龄老兵们在岁月的余晖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尊严,也让爱国拥军的传统美德在一次次走访慰问、一场场生日祝福中代代相传。这份关爱,如同冬日暖阳,照亮了老兵们的晚年生活,也彰显了一座城市对功臣的感恩与敬意。 |
GMT+8, 2025-10-27 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