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围绕“预制菜”的讨论,引发了消费者对“知情权被侵犯”的质疑,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同样,“预制菜是否该明示”的争议,在义乌也引发不少市民热议。 对于电商密集、节奏明快的义乌而言,预制菜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然而,西贝事件所暴露的“不透明”问题,也精准击中了不少本地消费者的顾虑。在这场“便捷”与“信任”的平衡中,“透明”已成为预制菜走上百姓餐桌的重要前提。 预制菜: 百姓餐桌的“快手选择” “每天下班,我到家都晚上7点多了,根本没太多时间买菜做饭,超市里售卖的预制菜加热10分钟就能吃,省了不少事。”在义乌从事电商工作的李婉仪,每周都会从家附近的超市采购三四份预制菜,涵盖荤素搭配的快手菜和汤品。像她这样的上班族,正是预制菜的典型用户。无论是工作日晚餐、临时加餐,还是偶尔招待客人,预制菜成了不少人丰富餐桌的选择之一。 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超市发现,预制菜已成为冷藏食品区的“热门品类”。在义乌盒马超市,冷藏柜里的预制菜按“单人份”“家庭装”分类摆放,中式家常菜如辣椒小炒肉、葱盐鸡腿排,西式餐品如黑椒牛排、番茄意面,还有韩式部队锅、香辣烤清江鱼等,品类超过10种。世纪联华稠州路店的预制菜也同样热销,“这种预制好的半成品,售价基本在20元至50元,相比单独买菜搭配或是外出就餐,还是有一定性价比的。”超市工作人员介绍,“一般在工作日的傍晚和周末,来买的人会较多,热门产品经常需要补货。”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预制菜加工企业超过7万家,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不透明”困局: 谁在制造信任危机? 尽管预制菜需求攀升,但消费者的顾虑却并未随之消散,大部分疑问都指向同一个关键词——信息不透明。而标准模糊、认知错位,更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由此引发信任危机。 “我们花88元点了一份所谓‘现做’的菜,结果口味却和20元的预制菜差不多。”消费者赵程坦言,“我不反对吃预制菜,但商家不能把预制菜当现做的卖,这是不合理的。”当部分餐饮商家打着“现炒”“现熬”的幌子,实际上却用预制菜加热出餐,但收费仍与现做菜品持平时,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便受到了直接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的卫生环境不佳,以及为降成本选用不合格食材、为延长保质期滥用添加剂等问题也时有出现,进而加深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负面印象,也使规范经营的企业受到牵连。 这背后,各企业采用的标准不统一也加剧了“不透明”困境。“我们采购时也常常犯难,同样是‘宫保鸡丁’,各企业标准不一,原料、添加剂等没有统一的规范。”义乌一家连锁快餐企业的陈经理坦言,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企业也常常面临着“用不用、怎么用、如何标识”的现实难题。 事实上,消费者并非“拒绝预制”,而是希望“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吃得是否健康安全”。注册营养师赵霞告诉记者:“新鲜食材的营养物质保留更为完整。以西蓝花为例,采摘后其硫代葡萄糖苷的保留率,经过一定时间冷藏后会有所下降,维生素等营养素也会不同程度流失。”她认为,预制菜作为便捷高效的快手菜,在超市售卖无可厚非,但若要成为餐饮行业的一个常态,则需要更完善的行业标准和更透明的信息公示。 多方协同发力: 让预制菜“明明白白上餐桌” 据悉,9月13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进入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以此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与此同时,地方监管也在完善落地细则。“针对餐饮环节的管理,我们会从多方面强化管控。”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科工作人员表示,“我们要求餐饮单位严格落实进货查验责任,尤其是预包装食品要确保采购食品符合标签标注的质量标准要求,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关;同时鼓励餐饮单位深化‘明厨亮灶’建设,通过透明厨房、阳光可视化等方式,主动公开烹饪过程,让消费者清晰了解菜品加工情况。”此外,监管部门还将严格规范餐饮单位的宣传行为,禁止在食材原料、加工过程、成品属性等方面进行虚假宣传,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促进预制菜经营更加规范透明。 在这过程中,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必须扛起信息公开的责任。对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而言,需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制度,依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同时积极探索“一物一码”溯源技术,让消费者扫码就能追溯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信息。对餐饮商家来说,要打破“隐蔽操作”,通过菜单标注、服务员主动告知、店内醒目公示等方式,如实告知消费者预制菜使用情况,把选择权交还给顾客。据了解,目前部分知名餐饮企业已开始在菜单上明确标注“部分预加工”产品,为行业提供了可行参考。 “消费者要提升理性认知,成为预制菜市场透明化的‘监督者’与‘受益者’。”浙江京衡(义乌)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宸璐建议,消费者既要了解预制菜的现代食品工业属性,在购买时主动查看产品标签上的食材、添加剂、营养成分等信息。同时,若遭遇“预制冒充现做”等侵权情况,应注意留存购买凭证等证据,依法维权。监管部门对查实的侵权行为,应及时处罚、督促整改,与消费者的社会监督形成合力,才能让“透明”成为预制菜行业的常态。 |
GMT+8, 2025-10-27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