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全镇142家规上企业完成省数字化改造水平填报,完成率达94.04%;23家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合同备案,完成率104.55%,两项数据完成量均位居全市镇街第一。”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佛堂镇以“精准动员+分类指导+政策激励”组合拳破解数字化转型难题的生动实践。 从专精特新企业到中小微主体,从拉链制造到服饰生产,佛堂镇正以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让越来越多企业在转型中焕发新生。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管理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但“不会转、不敢转、没钱转”曾经是不少企业的共性难题。对此,佛堂镇建立“筛选—诊断—方案—跟踪—激励”全链条服务体系。首先筛选转型意愿强、基础扎实的专精特新企业纳入重点培育名单,组建由经济生态办公室、市场监管所等多部门组成的专项服务组,开展“一对一”走访把脉。 “我们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企业行业属性、规模体量、现有基础制定‘一企一策’问题台账与改造方案。”佛堂镇经济生态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企业在转型中遇到的技术选型、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问题,镇里实行动态跟踪与闭环协调机制,定期组织转型标杆企业经验交流活动,同时精准解读数字化改造补助政策,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完成“小升规”申报与激励资金申领,有效打消企业转型顾虑。 浙江凯洛琪服饰公司的转型之路便是政策引导的典型案例。佛堂镇经发办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数字化改造申报条件高度契合,随即开展政策宣讲,详细解读改造流程、补助标准等关键信息。“政府的上门指导让我们看清了转型的可行性,也感受到了政策的温度。”企业负责人吴英俊表示,在政策激励与专业指导下,公司顺利完成数字化改造,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在义乌市华灵拉链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里,2000多台(套)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高速运转,织带、成型、缝合、排咪、喷涂等全流程工序实现智能联动。“从‘人工管控’到‘数字掌舵’,数字化改造让我们摆脱了发展瓶颈。”公司负责人高秉元指着车间内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介绍。 在数字化改造前,“华灵拉链”面临诸多困境:缺乏行业通用系统软件,生产数量与质量管控失衡;部分设备无自动化或PLC接口,难以实现智能联动…… 转型意愿强烈的“华灵拉链”被纳入佛堂镇重点培育名单后,在专项服务组的指导下,制定了针对性改造方案。通过部署工业物联网和数据采集设备,企业实现了生产状况实时监控;搭建“移动端+现场端”双重信息交互体系,让各环节管理数据无缝流转。改造成效立竿见影:人均生产效率较改造前提高5%,产品不良品率显著降低,库存周转率大幅提升,关键工序工业装备数控化率迈上新台阶,真正实现了“降本、提质、增效”。 从服饰生产到拉链制造,从中小企业到规上企业,佛堂镇的数字化转型浪潮正覆盖全镇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一方面扩大重点培育企业范围,优化服务模式,将更多有转型需求的中小微企业纳入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聚焦技术赋能,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数字化服务商搭建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与人才培训。 随着转型红利的持续释放,佛堂镇持续深化“精准动员+分类指导+政策激励”工作机制,推动数字化转型从“试点先行”向“全面覆盖”迈进,让数字技术更好地融入实体经济。 |
GMT+8, 2025-11-26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