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亲子 新生儿(0-1月) 查看内容

孩子是个完美的谜

2011-10-12 14:54

摘要: 新生的婴儿是一个谜,他是那么完美,即使最能干的能工巧匠也不能造出与之媲美的东西来。 新生儿的困惑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婴儿期遇到的一切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和儿童期的成长变化,都对孩子的 ...

与低等动物一样,新生儿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如果有人认为人类文明或心理世界远比其他生物高级,从而断定人类没有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与动物的本能不同,儿童的心理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儿童不受那种在非理性生物中发现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会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变化,并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每个儿童都将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学会为他们量身订做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外界环境。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随着心灵的成长会逐渐显现出来。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的某种模式一样,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屡教不改的破坏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经常有意无意地去破坏手中的玩具,特别是那些大人按照他们的方式专门为孩子的成长年龄而准备的玩具,总是被孩子们破坏得更严重。布娃娃被咬烂了鼻子,小帆船的帆与船身分了家,塑料小鹿的角剩了一只……真是不胜枚举。

幼儿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无意破坏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就把手一松,“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坏了。这个时期的幼儿由于反应协调机能还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们的“破坏行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对于幼儿的无意破坏,主要通过一些生理和心理训练来解决。如用不易摔坏的木制玩具教幼儿分别做单手、双手抓握动作,训练上肢肌肉的力量;用玩具琴让幼儿弹拨,用铅笔、蜡笔等让幼儿划、画、涂、写,训练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用塑料杯、碗盛水,让幼儿捧着慢慢行走,要求水不洒出来,以训练注意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实验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的无意破坏行为会大大减少。

孩子想破坏玩具只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些漂亮好玩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做成的。换句话说,他其实就是想了解玩具里面到底有什么?玩具本身对他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所以有时候他就像面对一个讨厌的人一样使劲砸碎玩具,然后再研究隐藏在里面的让他感到神秘的东西。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其智力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对于孩子破坏玩具的行为,父母应理解。关心,并支持孩子的这种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给孩子买一些能够拆装的玩具,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玩具原理的问题。对大一点的孩子,可给他准备一把小钳子、小螺刀等工具,让他们自己拆装。如果对孩子破坏玩具的行为批评、怒斥,会冷却孩子的好奇心,扑灭孩子的求知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

这个世界没有孩子想要的东西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 威教授说,他在纽约的各个商店做了一次私人调查,想找一些小扫帚、小凳子、小盘子之类的东西。但他一样也没找到,人们根本就没有制作这些东西的想法,孩子们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环顾四周,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商品世界里,很难发现有适合孩子的生活用品,没有合适的沙发、没有合适的洗浴盆、没有合适的椅子、没有合适的刷子……几乎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给孩子准备的。我们的孩子只是痛苦地成长在充斥着比他们大很多的物质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注:本站部分内容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会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删除!
近期专题
江湾小学开启“行走的课堂”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从刚需到柔性 从“床边”到“心间” 7年试点,长护险的义乌探索 城市生活节 市民享便利 “五一”义乌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凝聚人道力量 传递博爱情怀  300多名志愿者参与“5·8人道公益日”活动

义乌网

GMT+8, 2025-5-11 21: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