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翻本育儿书籍、杂志,或者上育儿网站BBS浏览,关于“人来疯”的话题总能博人眼球。在感叹宝宝们“人来疯”表现的千奇百怪、花样的层出不穷的同时,爸妈们面对不顶事的指导、建议也颇觉无奈。看来看去,无非那么几招,有的倒是能立竿见影起效果。但效果不持久,到了下次,宝宝还是会变着花样“人来疯”。根治宝宝的“人来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儿? [BOX]聪明锦囊:何为“人来疯” “人来疯”,常常表现为,宝宝在陌生人介入其身边环境后,做出反常行为。比方,常见的家中来了客人,平时乖巧的宝宝会在客人面前说东说西,特别兴奋;或者跟父母顶嘴、发脾气,特别不听话;或者一个人在一边摔东西、自己折腾等等。对于宝宝而言,构成其生活环境的,不仅仅是空间位置和身边的事物,还包括身边的人。当有陌生人进入其周围环境时,宝宝马上感到环境变了。而所谓的“陌生人”,既指宝宝从未见过的,也指宝宝熟悉的、但是能从他身上得到新鲜感的人,比方久别未见的爸爸或者讲话做事风格跟妈妈完全不一样的阿姨。 掐脉妙诊“人来疯” 一般,家长习惯于把宝宝的“人来疯”简单归因于宝宝的表现欲,面对不认识的人急于想表现自己。但事实上,专家告诉小编,“人来疯”其实是宝宝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为了不同目的而实施的应急举措。根据不同的目的,“人来疯”可以分为3种: 防卫型 宝宝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总是处于防卫状态,用异常的态度、行为来“保障”自己的权益。表现为小气、任性、顶嘴、发脾气等。 “防卫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宝宝在家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与中国传统待客方式之间的矛盾。处于幼儿阶段的宝宝,很大的心理特征是“自我中心”。如果家里又只有一个孩子,那么“自我中心”意识或多或少较强烈。而中国人习惯把客人放在家中最尊贵的位置,那么孩子一旦觉得自己的“中心位置”被人“夺走”,就会采取自己的手段来争取。有时,尽管父母只是在某处细节给了客人特别的优待,但宝宝也会钻牛角尖。 对此,彻底根治的办法就是,在家里树立民主、平等的风气。如果本来家里就没有什么“中心位置”、“特殊待遇”,那么宝宝自然也会大方对待客人。 如果防卫型“人来疯”发生,那么父母应先了解孩子“防”的是什么。然后通过口头语言、肢体动作、甚至客人之口让孩子明白他的担心是多余的。防卫型孩子一般表现得态度强硬,父母千万不要以硬对硬,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 压抑型 宝宝因环境改变内心出现退缩、害怕、惊慌、甚至恐惧等情绪,但把这些消极情绪隐藏在心底,行为表现为不接近父母、烦躁、自己缩在角落,甚至在行为能力上还出现倒退迹象。比方,平时自己会做的事情突然自己不会、一定要大人帮助,使用婴儿语言,纠缠母亲等等。如果宝宝性格比较内向,那么更可能这样表现。 产生此类“人来疯”的原因,多半是宝宝对环境改变的心理承受力较差。平时,家人对他呵护过度,而生活环境一直比较稳定,所以锻炼适应环境能力的机会较少。 宝宝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大人首先切忌责备宝宝,这样会加深孩子的恐惧。父母可以温柔的安抚他,给他熟悉的玩具,让他自己呆一会。但父母要随时关注他,过去跟他讲讲话。 对此,父母平时应该多尝试带孩子出门与人接触,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在家里营造积极向上的愉快气氛,带动宝宝与人沟通交流的积极性。 神经质型 有些宝宝,一有客人来,就变得顽皮不听话。一会要吃糖,一会又要看电视,有时乱敲乱打东西,有时在沙发、床上乱蹦乱跳,嘴里吵吵嚷嚷。如果大人制止他们这种行为,反而会闹得更厉害。 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宝宝好像很兴奋。但事实上,他只是用一种貌似积极的办法来表现他的消极情绪。这种特别想在别人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宝宝,内心一定隐藏着某种不满。与“防卫型”不同的是,他要争取的不是利益,而是别人对他存在的认可。或者讲,他寂寞了。 |
GMT+8, 2025-7-6 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