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差。 孩子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心里想什么就去做什么,明知是不对的事仍要去做,这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5、“我”判断是非的能力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多,他们周围生活中有一些不好的事例,由于孩子辨别能力差,好奇心强,往往也去模仿。 6、父母对“我”的惩戒不严。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做了错事,家长无动于衷,从不追究,甚至还纵容、袒护。孩子看不到自己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做错事和没做错事一个样,也就感到无所谓了。 爸妈可以这样做: 其实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孩子小时候犯一些错误,通过错误来确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对犯错的“免疫”。我们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当然,并非一定要鼓励孩子去犯错,顺其自然比较好。 1、不要急于批评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误的那一刻,其实他们内心是有受惊的,如果父母马上过来批评他,不仅不会让孩子犯错的行为减少,反而会增加发生的机率。父母要做的是蹲下来跟孩子保持同等水平的高度,这样会让孩子从犯错的惊吓中得到安全感,然后关心地询问孩子,再后认真听孩子讲述过程,最后指出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 2、跟孩子好好地解释。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也许也生气地指责孩子,但事后又会后悔。很多家长在意识到自己错了之后又不想在孩子面前道歉,况且本来就是孩子犯了错误,所以也不会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惩罚过激而去弥补什么。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家长的想法和观念就错了,我们不一定要给孩子道歉,但至少应该对自己的过于严重的批评向孩子解释。说之所以发那么大火是因为怕她受伤,担心她等一些尽量从为孩子着想的角度去跟她说。然后,要耐心的听孩子讲述犯错的情况,这样也可以帮着给孩子分析,解释,告诉她下次需要小心。 |
GMT+8, 2025-7-6 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