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亲子 学龄前(3-6年) 查看内容

遛孩子时碰到熟人时不能说的!

2014-4-15 09:01

摘要:  相信每个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带孩子出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熟人"逗弄"孩子。该如何认识熟人"逗弄"孩子这个问题呢?不妨先结合如下几个典型场景,分析一下"逗弄"行为的负面影响。  ⊙熟人"逗弄" ...
 

相信每个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带孩子出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熟人"逗弄"孩子。该如何认识熟人"逗弄"孩子这个问题呢?不妨先结合如下几个典型场景,分析一下"逗弄"行为的负面影响。

  ⊙熟人"逗弄"孩子的典型场景

  场景一:有一次,刘阿姨打电话来,浩浩替妈妈去接的时候,阿姨顺便跟她聊了几句。挂下电话后,浩浩就激动地要妈妈给她找出门做客的衣服,还说阿姨过会儿要带她去吃午饭,把妈妈看得又心疼又可笑。因为刘阿姨还在另一个城市里,说那些话是逗浩浩玩的,没想到小家伙如此当真……

  场景二:明明两岁之后,突然变得特别喜欢护东西,有一次妈妈带她去办公室玩,处长阿姨正好过来,看到胖嘟嘟的明明之后,非常喜欢,就逗明明:"明明,把你的玩具熊送给阿姨吧",吓得明明又掖又藏,处长阿姨就说明明是个"小气鬼"。

  场景三:有一次心心跟妈妈去参加同学聚会,席间妈妈的同学开起了心心的玩笑,说心心是她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心心非常难过,整个席间都有点心不在焉……

  场景四:甜甜跟妈妈在公园里玩的时候,碰上了张阿姨,张阿姨看到甜甜,非常高兴,就把口袋里的巧克力拿给甜甜吃,可是就在甜甜伸手去接的时候,张阿姨又把手缩了回去,非让甜甜叫她一声"爸爸",想吃巧克力的甜甜只好怯怯地叫了声"爸爸",张阿姨才把巧克力拿给她。

  场景五:有一天妈妈把丁丁接回家,快进门的时候,一向喜欢回家的丁丁却突然惊恐地抱住了妈妈的大腿,嘴里还不断地嚷嚷,"妈妈,我们不要进去,不要进去!"妈妈一惊,忙问丁丁怎么回事,丁丁只好吞吞吐吐地告诉妈妈,说奶奶小区的一个阿婆说,他家有只大灰狼……

  ⊙"逗弄"行为的负面影响

  虽然大部分成人都是出于喜爱才喜欢逗某个孩子,但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却是:不管成人的动机如何友善,对于被逗弄的孩子而言,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局限,难以鉴别人际交往中的玩笑,因此,逗弄者的言行极其让他们信以为真,从而使得逗弄行为产生这样那样的负面影响:

  1.侵蚀孩子的安全感
  有的逗弄者喜欢就孩子的身世跟孩子开玩笑,这是一种极易影响亲子关系的行为,因为孩子的内心深处,天然存在一种被遗弃的恐惧,一旦有人拿相关的语言刺激孩子,就极其容易唤起孩子这方面的担忧,甚至引起他们对亲子之爱的怀疑。场景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阿姨们看似无意的玩笑,却让幼小的心心产生了情感的波动,也许那心不在焉的背后,就是浮出水面的被遗弃感……

  2.负面的行为示范
  有些逗弄场景伴随着负面的行为示范。比如,场景一刘阿姨那种乱开空头支票的做法,对孩子来说就可能是一种很不诚信的示范。场景四中张阿姨以给孩子吃巧克力为条件捉弄孩子的行为,也容易让孩子误以为给别人东西就可以乱提要求。

  3.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有些逗弄场景带给孩子的是显性的心理伤害,比如场景六中安安遭遇的恐惧。也有些场景会带来心理发展隐患,如场景二中正处于物权敏感期的明明,"小气鬼"的标签就容易给她消极心理暗示,如果妈妈再出于面子考虑强迫孩子交出自己的心爱之物,多次经历类似场合之后,明明就可能变得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

  4.混淆孩子的认知
  当成人故意"颠倒黑白",迫使孩子就范而觉得好玩时,孩子的认知却可能面临被混淆的风险。比如,场景四的张阿姨,以巧克力为诱饵让孩子喊她“爸爸”,这些成人觉得十分滑稽的做法,却可能让甜甜接受到十分混乱的信息,特别是如果甜甜正处于性别敏感期,这种叫女人“爸爸”的做法非常可能带来困惑,如果妈妈再不及时给她解释,则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就可能受到影响。
注:本站部分内容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会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删除!
近期专题
兴业社区举办财商体验营活动 我市第八届幼少儿舞蹈比赛落幕 “微服务”打造居民“幸福圈”  稠江街道社区创投“总动员”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抓好隐患排查不松懈 拧紧暑期交通安全弦 市水务集团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投用

义乌网

GMT+8, 2025-7-4 14: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