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亭红曲:一粒米的华丽转身昨日清晨,佛堂镇稽亭村丁鼎根的家门口排起了长队。不到半晌,丁鼎根家的红曲便告售罄。从金华澧浦赶来购买红曲的徐先生一口气买了200斤,开心地对记者说:“稽亭红曲色正味浓,是上好的酿酒原材料,我们当地人都知道这里的红曲好。早就预订好了,今天是来拿货的。” 丁鼎根是佛堂镇稽亭村土法制作红曲的大户,对红曲制作工艺熟练而精通。丁鼎根告诉记者,上乘的红曲,颜色纯正且米粒酥松。制作红曲时一般会选用不易黏连的早籼米,这样做出来的红曲才能粒粒分明。在把握好温度和湿度的前提下,制曲师傅经过浸、蒸、发、洗、晒五道工序,2元一斤的早籼米便成了15元一斤还炙手可热的红曲。 稽亭村制作红曲的历史已长达200多年,村里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制作红曲。目前,村里专业制作红曲的农户有20余户,每年能卖出红曲3000多担,户均年增收10余万元。由于制作的红曲品质上乘、货真价实,稽亭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红曲专业村。每到制曲时节,村里“曲”香四溢,从安徽、丽水、台州、金华等地赶来的采购商络绎不绝,争相购买。“土法做的红曲味道更正,更利于酿制好酒,但是供不应求。来得晚了,就要等下一批了。15元一斤的价格,值了!”徐先生说。 红曲走俏,村民致富。在稽亭村,像丁鼎根这样的制曲大户不在少数,丁予兴便是其中一员。自上世纪70年代开门制作红曲至今,丁予兴的“红曲致富路”坎坷之中也孕育了希望。 “刚起步时,由于对湿度把握缺乏经验,几批红曲都发生了霉变,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丁予兴回忆道,“后来,我咨询了村里有经验的老师傅,又找到了当时县里农技站的老师讨教,最终掌握了红曲的制作储藏方法。”由于技术得法,丁予兴家的红曲生意越做越顺,经济效益可观。丁予兴表示:“从一粒米变为红曲,经济产值翻了七八倍!今年,我家300余担红曲毛利润近30万元。” 在不断臻进土法工艺的同时,稽亭村的红曲制作农户们将目光投向了现代农业科技,将科技兴农理念深深植入了“一粒米”华丽转身的背后,使科技成为稽亭红曲又一层迷人的底色。 稽亭村党支部书记丁国荣介绍,早在1994年,村民丁予章一家就通过与省级科研单位合作,试产成功了天然红曲红色素。这种红色素提取自红曲,在中医学有活血消食,治疗赤痢下重、经血阻滞的功效,药用价值极高。每斤红曲提取出来的红色素价值更是高达100元以上,“一粒米”的价值更是翻了数十番。 一粒米的华丽转身,带动了整条红曲副产品产业链,从而为稽亭村集体经济带来质的飞跃。在佛堂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稽亭村自主开发了红曲项目,注册了“稽亭红”商标。去年,村两委整合零星用地,在村里建了约4000平方米的储酒用地,附近酿酒厂纷纷前来租用,村集体经济得以增长。 “今天,越来越多的稽亭村民因红曲而致富,同时也在继承发扬中,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丁国荣表示。 |
GMT+8, 2025-7-8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