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2022-5-21 10:19

摘要: 对孩子而言,家庭是最好的港湾,父母是最好的“引路人”。一个孩子,能否赢在起跑线上、能否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将来变得有出息,家庭环境起着关键性作用。 今年5月9日至1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


对孩子而言,家庭是最好的港湾,父母是最好的“引路人”。一个孩子,能否赢在起跑线上、能否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将来变得有出息,家庭环境起着关键性作用。

今年5月9日至1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日前,市妇联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举办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家庭教育沙龙,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为社区提供育儿平台,为家庭提供教育支持。

究竟怎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本期《心灵护航》,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两件“盔甲”

“很多两娃的妈妈吐槽:两个孩子之间大打出手,老大不能接受老二的到来。但这个场景在我家未曾出现过,两个儿子更像是我的两件‘盔甲’。”张薇(化名)坦言,她的俩娃结构是哥哥11岁、弟弟4岁,在决定生二胎前,一家人就跟这个哥哥深入沟通过,征求了他的意见和建议。张薇说,她的丈夫经常出差,是这个哥哥陪她度过孕期的各种不适,承担起小小男子汉的角色,而弟弟在襁褓中,哥哥也是照顾弟弟的主力之一,因此在弟弟到来后,他成了家里的“宠弟狂魔”。

张薇坚信,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一开始,我也曾忽略了两个孩子养育的‘平衡问题’,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我心里爱着两个孩子,就不会出现孩子之间相互嫉妒的情况。”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张薇发现,实际上这“一碗水”很难端平。面对两个年龄差距较大的孩子,她往往把时间和精力更多花在弟弟身上,没有时间陪伴哥哥,总是觉得他已经可以独立了,能自主学习,不需要在他身上耗费太多精力。

直到有一天,老师突然发来信息,说哥哥经常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成绩也下滑,张薇这才幡然醒悟,面对家里的变化,大儿子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发泄被父母冷落后的情绪,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在与老师沟通之后,我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并作出决定,爸爸尽量做到少出差,妈妈也尽量不把工作带回家,每天由爸爸妈妈轮流监督哥哥学习、照顾弟弟生活,哥哥完成家庭作业后与弟弟一起玩耍,然后再休息,这样既保证了哥哥的学习时间,也增进了兄弟间的感情。”张薇说。

张薇深有感触地说,育儿无定法,在养育二孩的路上,她只是一个探索者。她相信,只要自己对孩子给予足够的尊重,找到合适的方法,坚持陪伴,就能静待花开。

在七彩儿童世界里尽情涂鸦

所有的孩子都爱涂鸦,娟娟(化名)的女儿也不例外。起初,6岁女儿只在画板上随便画,后来她发现墙上也能画,以至于家具、衣服、电器、包装盒统统都没能幸免!

娟娟总是不经意地发现,这儿多了几笔,那儿又画了一团,到处是像龙卷风、毛线团那样的痕迹。虽然一眼看上去乱乱的,但仔细欣赏,她开始欣赏起里面的乐趣和美。

后来,娟娟和女儿约好,划分了可以涂鸦的区域。餐厅区、电视背景墙、沙发背景墙和书房是她的“地盘”,只能在这些可以“创作”的区域涂涂画画。女儿牢牢记住了这个约定。从此以后,女儿就只在属于自己的区域内画来画去,一有时间就去画几笔,不知不觉,整面墙都快画满了。

后来,娟娟又在卧室“开辟”了一面墙给女儿,女儿常常一边画、一边喃喃自语,讲述着自己画出来的故事,而且每次“讲故事”可能都有新发现。娟娟称这是女儿“创作”的迷宫。“女儿在不知不觉中,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不仅充实了她的心灵,也美化了我们的家,愉悦了我们的心情。每天看她在墙面上安静专注地涂鸦,总有一种感动充盈于我心间。”娟娟说。

志愿服务助孩子成长

穿好工作服,戴上帽子、手套、口罩,穿上红马甲,吴思明(化名)熟练地拿起测温枪。从今年4月开始,每天下午他都作为一名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暖心服务的队伍中,任务是测量体温,检查健康码、行程卡,这里是进社区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关。

前不久,吴思明的身边多了一个小姑娘。这姑娘不是别人,而是吴思明的女儿萱萱(化名)。吴思明说:“我们出来帮忙干点活,挺好的,让姑娘也来体验一下!”

实际上,11岁的萱萱从5岁起就跟随爸妈当志愿者,9岁开始帮老人理发。萱萱说,穿上志愿者的红马甲就有一种责任感,帮助别人很快乐,她会一直做下去。萱萱跟着家长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一定的社会服务技能。

“志愿者的工作是义务劳动,更是有意义的劳动。”吴思明说,做志愿者不仅让他发现所做的事情对别人有利,而且对自己也很有价值。孩子在做志愿者时,接触到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与自己的处境进行对比过程中,产生了同理心,就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别人。做志愿者时,她会认识不同的人,也拓展了朋友圈,因此做志愿者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人们常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也正如吴思明所说:“带她做志愿者,就是觉得身教大于言教,从小参与志愿服务,这个经历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咨询师观点

共情力是最重要的“软实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要给自家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义乌市城市有爱公益协会副秘书长、亲青帮工作室副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贾春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传道”,是指日常生活中,父母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慢慢渗透到孩子的思想中;“授业”,是指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在生活、学习上遇到一些问题,父母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他们;“解惑”,就是当孩子遇到想不通、理解不了的事情时,父母能够从心理层面给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

父母在向自己的孩子“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有时会发现这个“学生”好像不太好沟通,自己在边上苦口婆心地讲,但他们就是听不进去。例如,有些孩子表现为“口是心非”,嘴巴说知道,却始终没有行动;有些孩子则保持沉默,或干脆关闭房门,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有些性子烈的孩子甚至会直接跟父母争吵起来。此时,身为“老师”的家长,痛苦、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会不断涌现出来,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该如何教育和引导这个“学生”呢?贾春梅建议,面对孩子时,父母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很多父母不具备同理心,他们喜欢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或不足之处,然后进行严厉批评,甚至会打骂惩罚。如此,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也不愿面对父母了。以后再遇到问题,他们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说谎。所以父母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同理心,练习自己的共情能力。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先学会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学会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可能当你感受到孩子担心、紧张、害怕的情绪,听到了孩子真实的内心想法时,你就不会选择指责、打骂等错误的教育方法了。

处理孩子的问题时,父母要学会“对事不对人”的方法。孩子对外界永远充满探索精神,他们喜欢做各种尝试。特别是一些精力旺盛的男孩子,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日常会犯各种各样的小错误。这时候,很多父母会特别生气,甚至愤怒,将以往积压的所有情绪一股脑儿发泄到孩子身上,不断数落孩子的种种劣迹。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教育方法,将直接导致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降低。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我们父母应该学会“就事论事”原则,针对目前孩子做错的事,耐心地帮助他们进行分析,再告诉他们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孩子在不断成长变化,我们父母的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个自身成长的过程。父母需要通过不断向外学习,优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亲子沟通能力,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真正的“领路人”,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江湾小学开启“行走的课堂”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从刚需到柔性 从“床边”到“心间” 7年试点,长护险的义乌探索  城市生活节 市民享便利  “五一”义乌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义乌网

GMT+8, 2025-5-10 18: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