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未感夏逝 已然立秋

2022-8-7 10:58

摘要: 垂落在小区围墙上的三角梅花开正浓,乡间池塘里的莲花仍亭亭绽放,而生长在义北深山小径边的梧桐树下已见数片落叶。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未感夏逝,已然立秋。 今日,“立秋”如约而至。立秋,是农历二十四 ...



垂落在小区围墙上的三角梅花开正浓,乡间池塘里的莲花仍亭亭绽放,而生长在义北深山小径边的梧桐树下已见数片落叶。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未感夏逝,已然立秋。

今日,“立秋”如约而至。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从这一天起,夏尽秋来,金风渐至,万物迈入送夏迎秋光景。

这是一年中最富诗情画意的时节。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绿意将褪未褪;悲情感怀的深秋还没有到来,草木将黄未黄。而历经春的播种、夏的生长,沉甸甸的丰收期已进入倒计时,收获的是果实,更是喜悦。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浅秋,道一声珍重,愿心怀闲适,以从容之姿度日,且与山水共清欢!

暑去 凉来 叶知秋

立秋,一般来说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也有在9日的时候。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度。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大意为,进入立秋后,吹到脸上的风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会让人有丝丝凉意之感;早起的人们会不经意发现,屋外的地面上已生起淡薄的雾气;蜗居在某些角落的寒蝉,也因感受到秋天之阴而开始发出鸣叫。

俗话称,“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也就是说,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接下来的天气应该会很快凉爽;如果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就还要再热上一阵。据说,今年立秋时间在晚上,属于“晚立秋”。看来,离凉爽之日应该还有段时日。

有报道称,民间还有一种“顺秋”的说法:如果立秋下雨的话,秋天会来得顺利;如果立秋不下雨,秋雨就会少,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就会增加。至于该说法的正确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立秋”一过就马上“天凉好个秋”了。据了解,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到了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因此,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从这几年的气温情况来看,义乌的夏天很漫长,真正告别短袖穿长袖的日子怎么也要等到10月。像今年,虽然已是立秋,但三伏天都还没结束,一些养生的市民还在忙着贴“三伏贴”呢,“秋裹伏,热得哭”。到了这段时间,经验丰富的长者就会提醒家里的小辈,“秋老虎”很厉害的,千万不要贪凉,注意防晒。

迎秋 啃秋 贴秋膘

有媒体报道称,古人非常看重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每季伊始,官方会举办一些定制(穿戴服饰、祭品、食品等)仪式去恭迎,民间则通过各种时尚节目助推,使整个迎接活动显得既庄重又诙谐。

古时有立秋迎秋的习俗。据说早在周代,到了立秋那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官方迎秋礼俗历代相延,至唐宋出现变革。《新唐书·礼乐志》曰:“立秋祀白帝,以少昊氏配太白、三辰、七宿、蓐收之位。如赤帝。”宋代延续唐官方迎秋礼俗并拓展至地方。

“啃秋”,也称“咬秋”,立秋这天要吃西瓜、香瓜或桃。以前,有些老人会根据祖辈口口相传的说法来沿袭习惯:过了立秋这一天就不再吃西瓜了。因此,到了立秋当日,大家就会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立秋”还有“贴秋膘”一说。据说,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夏天时,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没什么胃口,饭食相对清淡,数月下来,身体大多会清减些。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就想着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掉的膘重新补回来,因此叫“贴秋膘”。据说,很多地方到了这一天,寻常人家会选择吃炖肉,讲究一点的则会吃白切肉、红焖肉,或是炖的鸡鸭鱼等美食。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还有“晒秋”习俗。因为平地少,农民便利用自家窗台、房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很多义乌人会在秋高气爽时,到江西一带去旅游,白墙黑瓦的古朴村庄内,农家门口晒着红黄绿多种颜色的辣椒干、南瓜干等,成为游客眼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秋俗 秋忌 品秋味

翻阅《义乌民俗》,发现里面对于“立秋”并没有相关描述。问了身边不少土生土长的义乌老人,再结合过往媒体上的相关报道,从中获悉义乌有关立秋的习俗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不过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据说,义乌民间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古时候,每逢立秋这天,还有敬老的习俗,比如说称肉摘瓜果送去给长辈。

有报道称,从唐宋时起,义乌有在立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大约取7粒至14粒小赤豆,再以井水吞服,服用时人要面朝西。说法是,此举可以有效防范一个秋季不犯痢疾。

有些讲究的人家,据说在立秋这天还忌洗澡,原因是这天洗澡会生秋痱子。

关于立秋吃西瓜的习俗,义乌以前也有。在乡间,勤快的农民三五成群,或直接坐在瓜棚里,或聚集在大树下,抱着红瓤的西瓜直接大口大口地啃。为防疟疾,有人还一边吃西瓜一边喝烧酒。除了应景外,这个习俗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在享受丰收的喜悦。

择子豆腐是不少义乌人从立夏到立秋都会选择的一道吃食。这种美食大多由择子粉或番薯粉和水调制而成,煮熟放凉后,再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切好的择子豆腐,可以依据个人口味适量加些蔗糖、蜂蜜水、醋、薄荷等。这一碗择子豆腐,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而言,都是绝佳的消暑良品,对在外闯荡的义乌人而言,则更多的是一缕乡愁、一种记忆中的味道。

“立秋”之后,三伏天还没到尽头,暑气尚未消失。养生专家提醒,防暑和除湿仍是养生保健的主题,同时要注意养护脾胃。可以适量喝蜂蜜水,有利于润肺祛燥;少吃生冷瓜果,剩饭剩菜最好别吃。

秋语 秋词 理秋思

有关立秋的成语——一叶知秋: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于是便有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说法。或许,这就是“一叶知秋”成语的由来。

有关立秋的谚语: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有关立秋的古诗词: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解析:白居易的诗相对通俗易懂,即使读给不通文墨的年长者听,也能明白一二。立秋一到,酷夏暑热虽然没有完全散尽,主人公的思念却平添了几分。

秋日后

【唐】王建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解析: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后的一场场雨水给热了许久的人们增添了不少清凉。“早晚凉、中午热”,正是这个时节典型的气候特征。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解析:《红楼梦》中,林妹妹凭窗而坐,望着院子里的秋色哀叹,“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对文人墨客而言,伤春悲秋是创作的灵感,也是主题之一。尤其到秋天,人们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江湾小学开启“行走的课堂”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从刚需到柔性 从“床边”到“心间” 7年试点,长护险的义乌探索  城市生活节 市民享便利  “五一”义乌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义乌网

GMT+8, 2025-5-11 00: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