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了无畏。 义乌“8·2”疫情袭来之时,有这么一群人,每天起早摸黑、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全力奋战在大街小巷的第一线。 平日里,他们是城市美容师;战“疫”时,他们以扫帚为矛,以簸箕为盾,以“大白”“小蓝”为甲,成为抗“疫”战士,用平凡而弱小的身躯,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橙色防线”。 夜幕中,化身“大白”的他们在隔离人员转运中心收集、转运涉疫生活垃圾;烈日下,变身“小蓝”的他们在核酸检测点、暖心服务点等重要岗位上有序开展清扫保洁。 他们中,有党员干部组成的“突击队”,24小时轮班值守,哪里需要去哪里;有后勤人员组成的“机动组”,闻令而动,不分白昼,不论男女。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环境人”。 在这轮战“疫”中,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来自义乌市环境集团的党员干部和一线环卫工人坚持立足岗位实际,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发扬斗争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每日满负荷奋战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从我做起,党员干部带头干 “披坚执锐冲在前,大战大考显担当。”疫情防控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考场。 无论在哪个部门,无论身居哪个岗位,在疫情面前,环境集团的全体党员干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努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在义乌这波疫情发生的第二天,身为义乌2022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一员的环境集团党总支书记、总经理胡春雷,结束在余姚的相关培训,立即奔赴疫情防控一线。 赶回义乌后,胡春雷根据组织安排第一时间赶往江东街道尚仁村,包联该区块内疫情防控工作。每日复盘、会商研判、强化单元管理,及时处置应急问题;组建一支5人党员突击小组,参与现场核酸检测;及时给村里采购帐篷、隔离带、护栏缺失零配件等物品,做好暖心服务……除了守牢守好“责任田”外,他还要统筹集团的整体抗疫工作。 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环境集团的党员干部。在收到市里需要支援疫情一线的指令后,立即响应,纷纷用实际行动诠释坚守初心、担当尽责的党员干部底色。 52岁的吴旭刚是位老环卫,还是一名拥有1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作为环境集团城东分公司的负责人,他所在的辖区江东街道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江东战疫打响后,他马上投入到安排人员、物资以及车辆调配中去。1个小时之内,分公司所有管理人员全部到达单位。 “江东区域第一天连夜核酸检测,要求我们公司人员配合进入高风险区域清运涉疫垃圾。”吴旭刚根据要求马上统筹,连夜安排司机1名、清扫工4名准时出现在相关区域。期间,身处高风险区域的妻儿,打他多个电话都无暇接听。连续多天的昼夜奋战,让他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一天打百来个电话也让他声音嘶哑。纵然如此,他依旧保持高度应战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 年近五旬的王友兵是环境集团的一名垃圾清运驾驶员。疫情发生后,他每天凌晨4时起床,穿上白色防护服后到江东各区域转运涉疫垃圾,一直要忙到中午12时。午饭后休息一两个小时,下午又再次穿上闷热的防护服出发。在40多度的高温下收集垃圾,是对体能的一种考验。“很会出汗,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能熬就熬,实在熬不住了,就先在车里休息个三五分钟缓一下,再出去继续干。”在王友兵看来,集团很贴心,担心酷暑天员工身体吃不消,每辆垃圾清运车配备两名驾驶员以便随时替换休息。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市委党校、梅湖体育中心等人员转运重点场所,环境集团班子现场坐镇,没有清扫工,班长上;没有班长,管理人员上;没有管理人员,经理上……层层替补,派出以党员带头的3支环境突击队,保障现场卫生。 从细节抓起,临危受命迎难而上 环卫清洁是保证防疫安全的一道屏障。疫情期间,环境集团从细节抓起,立足自身职能抓好抓实分内的社区卫生保洁、垃圾清运等相关工作。 日常保洁不打折。加大对城区道路的清扫保洁力度和沿街垃圾收集清运频次,做到城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最大限度减少街面垃圾箱内垃圾滞留时间。 公厕清洁不含糊。对开放公厕的马桶按钮、厕所门把手、垃圾桶、洗手盆等极易滋生和传播病菌的点位,环卫工人一天数次用消毒液浸泡过的毛巾擦拭。 车辆消毒不落下。垃圾清运站增加运输频次确保及时清运,相关人员严格按防疫要求在作业前、作业中、收车后对作业车辆进行消毒,对作业场所进行消杀。 “方便”之事不掉链。为解决工作人员和其他群体室外“方便”之事,环境集团为相关暖心服务点、重点场所提供32个移动公厕及1辆大巴式公厕保障,并定期安排人员进行消毒、污物清理,确保公厕正常使用。 紧急情况快速响应。作为疫情期间的蔬菜转运分拣点,我市某快递物流园大量包装物滞留在场地内,给复工复产造成了影响。环境集团接到相关指令后,立即组织人员车辆进行处理,仅用6个小时,就完成了现场清理,助力物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疫情无小事。在做好分内之事的同时,随时支援相关街道的核酸检测点保洁,参与相关区域涉疫生活垃圾的清理、公共场所的消杀,帮助相关镇街对有关医疗垃圾进行收集、打包,对部分居家隔离人员家中的生活垃圾开展点对点上门清运……这波疫情期间,环境集团多次临危受命,每次接到指令,都迎难而上,努力克服时间、人手等方面的困难,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据统计,本轮疫情期间,环境集团在完成本职工作外,共增援3566人次,出动车辆设备1537车次,累计工时1.8万小时。 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和任务,集团根据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灵活应对。“根据风险区域的划定,考虑到有些家住区域内的环卫工人出行不便,而保洁工作不能停。为此,我们就调整作业模式,采取就地保洁的方式,留守居住地的环卫工人一方面要全力配合做好防疫,一方面要认真做好该区域的卫生保洁。”环境集团分管业务的副总周龙生说,疫情期间,集团在体制机制方面勇于突破和创新,一切以疫情防控为重。 疫情期间,每天上午11点过后,在北苑街道四季社区某核酸采样点,待最后一位居民做完核酸后,身穿蓝色防护服的环卫工人立即对所有核酸点位进行严格消杀。“一定不能留死角,每个角落都要消毒到位……”这是管理班长每天都要强调几遍的话。 孟华丹是环境集团的一名普通员工。8月6日晚,她正在某社区核酸检测点上参与秩序维护工作。这时,现场有一位负责试管扫码的工作人员忽然因身体不适无法继续工作。由于一时之间找不到人代替,现场排队人群中出现焦急情绪。获悉情况后,孟华丹迅速换上防护服,利用其在火车站暖心服务点支援保障时掌握的技能,接替对方完成任务,现场的检测工作马上顺畅起来。 从总结开始,在复盘中提升 在做好清洁、清运等工作的同时,环境集团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一线环卫工人个人防护要求。 为保障职工健康安全,要求环卫工人、垃圾转运站工作人员、驾驶员等群体上岗时,必须按规范佩戴口罩、手套,穿好防护装备,作业期间避免扎堆聚集;对进入“三区”作业的员工,专门进行相关培训,全面加强自身防护工作。 同时,集团还应用数字化建设成果,通过各站点的视频设备,对员工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有口罩佩戴不规范、消杀不及时等问题,马上指出并责令当场改正。 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环境集团有条不紊开展相关垃圾处置工作,杜绝垃圾问题造成的“二次污染”。同时,努力确保并实现了工作人员“零感染、少隔离”。此次环境集团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执法局等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得益于我市在环卫体制改革上的先行一步,以及集团对之前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复盘。 比如,早在上半年,集团根据以前防疫工作的特点和开展情况,就涉疫生活垃圾的运输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对每个细节进行认真推敲,最终修编了长达37页的应急预案。该预案尤其针对如何做好疫情期间中高风险区域危险生活垃圾清运,做了详细的说明和统筹,给具体实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从总结开始,在复盘中提升。”胡春雷表示,反观集团公司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集团已开展不同层级的多轮复盘,对照做得好的兄弟单位寻找差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新修编集团整体的应急预案,不断提升整体员工的个人素养和作业水平。 “也许他们有点‘味道’,但那是劳动者的味道;也许他们有点‘脏’,但那是清理出的污垢;也许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艰难时期却始终坚守着城市底线。城市的文明,体现在对劳动者的尊重!感谢大家对环卫人的理解支持。”这是胡春雷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段话,道出了数千名“环境人”的心声。 接下来,这些耀眼的橘色身影会继续奔走在拂晓中、忙碌在灯火下、穿梭在街道上、点缀在人群里。 眼下,复工复产正当时。当前,环境集团各项工作没有因疫情而拖延或耽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员工各就各位,各项目全面复工复产并稳步推进,多项拓展业务积极展开…… |
GMT+8, 2025-5-11 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