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中秋习俗看义乌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2-9-10 09:00

摘要: 说起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相信很多人如数家珍: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作为一种节庆活动,中秋节在乌 ...





说起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相信很多人如数家珍: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作为一种节庆活动,中秋节在乌伤大地上有自己的特色,且有迹可循。据《义乌市志》记载,“中秋节,通常以月饼馈赠亲友。稠城老住户,咸以香柚插香点燃挂于门楣。50年代前,城乡处处于夜晚赏月,放水果、月饼、桃酥于米筛,月上陈于庭,所陈之物都插上清香。多家聚集一处,儿童月下玩耍,夜深方散。又为各姓宗祠秋季祭祖之期。新俗仍尚吃月饼、赏月,又尚吃鸡肉。”

相对于《义乌市志》中对“中秋节”寥寥数语的表述,近些年编纂的《义乌民俗》则对义乌人如何过这个传统节日有更为详尽的描述——

中秋节,士民以月饼赠亲友,今俗以吃鸡肉为尚。县城住户,咸以香柚插香点燃挂于门楣。新中国成立前,城乡处处于夜晚赏月,放水果、月饼、桃酥于米筛,月上陈于庭,所陈都插上清香。多家聚集一处,儿童月下玩耍,夜深方散。又为各姓宗祠秋季祭祖之期。而今中秋节宗族祭祖之风已绝,陈筛赏月亦罕见,机关单位向职工馈赠月饼悄然风行,县城老住户以香柚插香点燃后悬挂门楣之俗仍盛。用义乌土产香柚,在外部插比普通清香长一倍的特制清香上百支,插时香端缚成束,点燃后香支散开,而成一团红光的大“香球”。悬挂于庭院大门门楣窗口,以示月圆人圆,寄托着全家对未来生活的祝福。香柚插香需要窍门,因而一些商店制备供应。

流行至今的各式甜馅月饼,旧称“起酥”。另有一种于1949年后失传的月饼,为米粉做成的圆月形薄饼,直径约15—20厘米,色白,不咸不甜,周边圆圈略高,可插清香,中部低平,有彩绘,专供赏月,也可以吃。背部有衬纸,旧传,元朝末年,义乌民间为消灭元兵,月饼背后有衬纸,印有“八月十五(向乡间元兵)一齐开刀”字样,传递灭元信息。2008年始,国家规定中秋放假一天。

从上述二者的表述中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义乌就有在中秋节挂“香球”、吃“起酥”(月饼的义乌方言,也有叫“启酥”)的习俗。

这一天,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数天的法定节假日让回家的理由变得更加坚定,尤其对那些身在异乡的人来说,出来时有多憧憬,回去时就有多急迫。在外市学习工作的人们会利用法定节假日,尽量赶回来看看家中的父母;在城里忙碌的儿女,也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领着孩子回家吃个团圆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着母亲烧的可口饭菜,边和父亲小酌几杯。当月亮挂上树梢时,父母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香球在外面挂好,一旁的米筛上已整齐地摆放着月饼、石榴、苹果等水果,全家人开始虔诚地“拜月”……

除了意味着乡愁、团圆外,中秋还是一个丰收的节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据悉,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举国上下分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收喜悦。

从这几年情况来看,“中国农民丰收节”和中秋节的时间很近,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将两个节日有机结合,因地制宜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主题活动,义乌也不例外。比如在前几年,以稠城街道宾王社区、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为代表的相关社区,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让工作生活在社区内外的外国友人进一步了解义乌,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这几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身在异乡的人们不便回来与家人相聚,即使同在一个城市,也有很多人因工作原因无暇过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言,无论大家身在何地,“此心安处是故乡”。

眼下,又是一年中秋至,义乌不少社区纷纷立足实际,在做好相关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开展一些既接地气又散发文化味的中秋节活动,努力让大众走进这个“我们的节日”,充分享受传统文化所赋予的生活温情,感受到节日生活的美好。

现代社区迎中秋 宋韵元素赏雅趣

千年宋韵文化是浙江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如果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加入宋韵元素,将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反应?

今年,随着《梦华录》的热播,雅致的宋朝文化正在走进大众的视野,宋朝独特的美学也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称赞与研究。在这个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这股宋韵之风也吹进了义乌现代社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轻柔优雅的古筝弹奏声中,身着古代服饰的女子迈着小碎步轻舞手中的羽扇,一旁的众人和着拍子清唱。9月8日下午,稠城街道绣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迎中秋活动。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盛行于宋代。本次活动的主题为“传承宋韵,礼遇中秋”,旨在通过古今融合的方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当代社会正能量。在严格做好相关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组织方共邀请了10多位在义乌“8·2”疫情期间辛苦付出的辖区微网格长、抗疫志愿者和居民代表。

活动现场,大家通过读宋词、品茶点、听古筝、制花灯等方式,沉浸式体验了一番宋韵雅趣。在参与人员中,有多位身着宋服、佩戴宋代首饰,令人眼前一亮。“赵盼儿的点茶、宋引章的琵琶、孙三娘的茶果子,我是《梦华录》的忠实粉丝,没想到今天我们也近距离感受了一番,还品尝到了传说中的紫苏饮和春水生……”喜欢国风的朱女士当天特意穿上网购来的服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月饼,还品尝了桃花酥、荷花酥等一些中式传统点心……听听音乐,聊聊天,吃吃美食,还动手做花灯,气氛轻松愉悦。”“传统节日这样过不仅有意义,还很有意思,社区有心了。”对于这场活动,参与者纷纷点赞。

“宋韵文化多元包容、风雅精致,以宋韵为主题的礼遇中秋活动,让传统与现代碰撞,让参与者在品味宋风雅韵的同时感受烟火人间,了解古典之美、民族之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绣湖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现代社区建设中,我们以打造“绣湖共享家+共享美好生活”党建品牌为契机,立足辖区实际积极做好宋韵文化的响应者、宣传者、推动者,传承延续文化脉络,用心做好推广传播,构建现代社区生活美学。

一个奇妙夜 双线庆中秋

绘脸谱、制月饼、投壶、诵月……9月8日晚,在稠城街道宾王未来社区,一场主题为“月满赴梦园 雅韵赏中秋”的“金秋奇妙夜”活动在这里拉开序幕。

在“幸福学堂”,来自宾王社区的居民、国外友人、外卖骑手等齐聚一堂,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动手学着做月饼,分馅、捏皮、包馅、压模,动作虽显笨拙,做起来也是有模有样。

在“骑手之家”,平日里忙着接单、送单的外卖小哥们难得坐下来,身心得到片刻放松。大家许下了“微心愿”,还积极参与现场的互动游戏。

“这是我画的脸谱,我要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我的老师”“今天我第一次穿上汉服感受传统文化”“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属感”……从现场情况来看,当晚活动围绕绘中秋、品中秋、诵中秋、趣中秋、圆中秋几个篇章展开,氛围浓厚。

除了线下活动外,组织方还精心组织了“情满月圆 定格中秋”中秋节线上摄影作品征集、“金秋谢师恩 圆月邀桃李”“我与老师的故事”征集等一系列线上活动。不少居民积极响应,并纷纷参与其中。

“有吃的又有玩的,孩子很兴奋。”来自安徽的外卖小哥李方“全家总动员”,“老婆去学做月饼,儿子投壶,我与几个同事在参加音乐会。”他说,受疫情影响这两年的中秋节都是在义乌过的,社区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组织一些活动,让很多像自己一样的外乡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善意和温暖。

“融千百小家,荣社区大家。”宾王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义乌是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宾王社区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建设者以及外国友人,在中秋这个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参与其中,感受到节日的氛围,激发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兴业社区举办财商体验营活动  我市第八届幼少儿舞蹈比赛落幕  “微服务”打造居民“幸福圈”  稠江街道社区创投“总动员”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抓好隐患排查不松懈  拧紧暑期交通安全弦  

义乌网

GMT+8, 2025-7-4 11: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