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我国银行卡新增发卡量逐年放缓,但交易规模显著回升,整体风险趋于缓和。值得注意的是,在卡量增速放缓的同时,各家银行纷纷发力,依托金融科技,多角度挖掘细分客群消费需求,为精细化经营提供指导方向,提升数字化运营效能,改善客户体验。 存量市场挖掘成重中之重 《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银行卡新增发卡数量增速放缓。截至2021年末,我国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储蓄卡)累计发卡量92.5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2.7亿张,同比增长3.0%,增速逐年放缓。 业内人士认为,数据表明,目前银行信用卡市场已经进入“存量”时代。信用卡资深专家董峥表示,目前的新增发卡速度放缓是一种行业相对饱和的现象,表明行业已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不过,信用卡的实质是个人消费信贷,对这种信贷的需求始终存在,只是目前的产品定制化程度存在不足,未来进一步挖掘客户需求的空间仍存。” 《蓝皮书》显示,各商业银行在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下,积极加强运营能力,聚焦创新发展和个性化服务等领域,发挥自身差异化优势,深入挖掘存量市场潜力,银行卡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定制化、个性化经营成方向 《蓝皮书》显示,随着“90后”“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银行卡产业积极回应年轻客群对银行卡产品的优质体验、品牌文化调性的期待,产业各方进一步深入洞察客户需求、客户偏好,打磨差异化的产品及服务流程。 面对目前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竞争,专家表示,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银行要改变思维,从过去标准化的产品转向个性化产品,针对细分市场的客户实际需求,将优惠集中化,推出更加切合用户需要,特别是年轻人需求的信用卡产品。银行需要加强用户思维。“老百姓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包括智能化的转型,也需要建立在大量细分领域的产品之上,对用户进行精准性的营销和推荐。” 数字化提速夯实底层能力 在创新发展方面,《蓝皮书》指出,银行卡产业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聚焦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夯实底层能力。 从近期发布的银行半年报可以看到,各家商业银行依托数字化转型,有效加强运营智能化、高效化。如,平安银行依托信用卡A+新核心系统能力建设,快速更迭产品研发,推出“额度融合”“实时复额”等多个创新产品。 |
GMT+8, 2025-5-11 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