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家里的书柜里,收藏的此类作品达到数百本。对于原因,我曾开玩笑说:古代没有电脑,书写处处受限,文章少有废话。古代文学经典教会了我如何营造文章结构、锤炼语言,也涵育了我的生命梦想和家国情怀。 除了正宗的古典文学作品,我同样酷爱阅读古人留下来的种种笔记,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苏轼的《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欧阳兆熊与金安清的《水窗春呓》、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等等。如果不是为了节省篇幅,我完全可以列出一个更长的名单。 长见识是读笔记的第一个好处。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往往难以见诸正史,却可以在笔记里窥得一鳞半爪。《道咸宦海见闻录》讲到有个被撤职的总督,回家乡时,带着自己搜刮的金银财宝,每到一处都让当地州县招待,停留时间想长就长,想短就短,而清代是没有安排地方政府的公务开支的,一切都得靠主官想办法应付。为了打发这个瘟神,州县主政者只好重金贿赂他的师爷,让其想办法催促前总督早点起程。如此神奇的事,哪怕是最有想象力的小说家们也不一定想得到。 从笔记里可以看到真实的人性。《水窗梦呓》有则记述:曾国藩驻节安庆的时候,特意设了举报箱,凡言地方利弊的材料都可以投进去,不必署名,于是告讦之风大起。周围人求教于老讼师。老讼师说:“不出三天,我就会让它停止。”大家以为他吹牛,没想到第二天,举报箱便撤回了。原来,老讼师一天写了几十份无名之禀,每份都痛骂曾国藩。曾国藩不能不看,又无可查究,设举报箱的做法只好停止。明末的张岱家世好,上辈数代为官,口袋里有的是银子,原本是个花花公子,喜欢豪庭华衣、香车宝马、珍馐美女,不过,此君毕竟极有文学天赋,常有出尘脱俗的雅兴。《陶庵梦忆》载: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住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晚上8点左右,他租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当时雾凇正盛,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得亭上,发现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那两个人看到张岱大喜,邀其一起喝酒。张岱也不客气,喝了三大杯才告别。这样的事,也只有性情豪放、行事任性的人才可以干出来。 笔记里有鲜明的是非和活蹦蹦的民心。苏轼遭受乌台诗案后,朝廷的小人恨不得要了他的命,但在基层官场和民间社会,他却受到了普遍的尊敬与关照。他流放到黄州,朋友马梦得千里相随,还为其申请闲暇时自耕的土地。他贬至惠州,有江西的朋友不远千里来探望,一留就是七十余天。他被贬到儋州,琼州的一个太守专门跑来看他,一边向他问学,一边陪伴他,一来就是半年。苏轼的《东坡志林》里多次记述了朋友们对他的深情厚谊。苏轼的朋友为什么会这样?苏轼自己没有解释。在我看来,这跟他是个好人有关。苏轼主政一方时大兴水利、逢水旱竭尽全力救灾,还设公立医院接济贫民,对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心。朋友们懂他、爱他,希望在他落难时能给予安慰。 走近古人,不仅需要借助庙堂叙事,同样也需要打开“田野记忆”。 |
GMT+8, 2025-5-11 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