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阵地,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重要平台。 作为全省首批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培育对象,近年来,江东街道始终把党的领导全覆盖引领基层单元建设、全过程贯穿人民民主,立足外来人口集聚、涉外特征明显、基层治理复杂等实际,打好人大数字化改革和基层单元建设“组合拳”,精心绘制“联络、需求、民情”三张图,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可观、可感、可触、可见”。典型做法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央媒和浙江日报、浙江人大等报道。 绘好“代表联络图” 让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代表 “让金鹁鸪把群众的声音,从鸡鸣阁带到人民大会堂”。在江东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墙上的一幅手绘,生动地擘画了江东街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图景。 作为全省首批创建的基层单元,江东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把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创新“1+3+N”模式,即建好1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延伸设立3个共建委人大代表联络站,多维立体打造立法联络站、代表履职“云站”等N个特色站点,将联络站点绘制成图,实时更新地址、接待安排等,不断打响“家门口”“不打烊”“零距离”品牌。 同时,金华、义乌34名人大代表和街道33名议政会代表,常态化走进联络站开展政策宣讲、选民接待、立法征询、民意征集等活动。群众也可以通过扫一扫“有事找联络站”“有事找代表”二维码在线与代表联系,大大缩短了代表与选民距离,代表联系选民更便捷,听取诉求更直接,代表履职更接地气。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计收集意见建议3394个,办结率98.67%。 绘好“民情网格图” 让人大力量助力基层善治 今年初,江东街道人大代表陈建军收到群众反映“江滨绿廊基础设施维修不及时”问题,他立即将该问题反馈至联络站。后联络站组织代表多次专题走访、深入调研,形成《关于打通义乌“绿色”走廊的建议》,有力推动江滨绿廊海绵城市改造、灯光夜景提升等系列民生实事落地。 这一民生实事的顺利解决,归功于江东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架构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民情收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街道充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立法信息采集点、代表议事厅等阵地,通过代表亮身份、公开履职码等方式,实现服务群众常态化、民情掌握动态化。 为了建强“来自基层、深入基层”民情收集队伍,江东街道从村社党员、楼栋长、业委会成员中,选聘1193名“民情信息员”,以微网格为单元收集民情民意,线上线下同步向代表联络站或人大代表反映,推动了健康小屋、人行天桥、“家门口暑托班”等系列惠民举措落地,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全过程民主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与此同时,深化党建引领网格智治体系,将27名市级人大代表和33名街道议政会代表纳入网格,以“民情网格图”架起基层治理“连心桥”,代表们就地参与稳进提质、疫情防控、除险保安、助企纾困等工作,用心用情办好群众关心事,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绘好“问需于民图” 让人大代表履职提质增效 11月底,双江湖新区开发建设涉及的拆迁村——西赵村80间“酒店式”过渡房交付后,村里的101名拆迁老人就可以搬入新居了。群众满满的获得感,来自江东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创设的民情“闭环”解决架构。 联络站以“有事找代表”“有事找联络站”为切入口,动员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浙里办、扫二维码等方式反映民情。源头设置市、镇街分级处理模式,做实“交办-提醒-协调-督办”闭环架构,以5天、8天、10天为办结期限,通过开通异常情况短信提醒、办理过程留痕、“红黄绿”自动三级预警等手段,形成全流程可追溯的数字化链条监督体系,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实现代表意见和群众诉求“一网通办”。 为了提升为民服务质量,街道活用现代社区建设成果,依托“问需于民”平台,将代表联络站、建议征集邮筒等多渠道意见建议,整合形成民情民意库,并实行动态分析、数据冲洗生成民意热力图、民情热度榜,成为代表调研和立法征询“风向标”,使民意民智汇集更高效真实。去年,联络站将《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征询意见建议座谈会,开到网红街区“樱花街”,面对面讨论、零距离征集,其中3条关于食品保质期标准等建议被立法采纳,同时入选《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代表反映民意、高效履职畅通了渠道、提高了实效,同时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江东街道党工委书记金旭东说,下一步,江东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将继续深耕“联络、需求、民情”三张图,通过阵地迭代、数字赋能和载体创新等举措,擘画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图景。 |
GMT+8, 2025-7-2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