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早晨6点,稠城街道下埠头街的高记肠粉店外已经排起了队。袅袅炊烟不断从店里飘出,高金枝和张家发夫妻俩正忙个不停,一个蒸肠粉,一个舀汤汁,动作流畅,配合默契。直到上午9点半,随着最后一份肠粉出锅,两个人才终于停下来喘口气。 这家由广东夫妻经营的肠粉店,早已成为许多义乌人记忆中的“老味道”。无论是附近的居民,赶着上学前来买早餐的学生,还是专程远道而来的客人,都对这一口肠粉赞不绝口。清淡、营养、干净,是大家对高记肠粉的评价。 从门可罗雀到日销500余份 高记肠粉与下埠头的缘分始于2013年。那时,高金枝的妹妹在义乌经营茶叶生意,受她启发,高金枝和丈夫也萌生了来义乌闯荡的念头。“我每天都给孩子们做肠粉当早餐,就想着,不如在义乌也开一家肠粉店。”念头一起,他们便迅速行动,在下埠头街租下了一间仅8平方米的小店铺。两个人,一台肠粉机,就这样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然而,开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道来自广东的传统小吃起初并未受到太多青睐。由于地域饮食习惯的差异,不少本地人并不习惯早餐吃肠粉。“刚开业的那段时间,来店里光顾的人并不多。”高金枝回忆道。更让她困惑的是,不少顾客反映肠粉味道偏淡。为了更贴合本地人的口味,高金枝和丈夫一遍遍调试汤汁的咸淡,认真听取每位客人的建议,终于调配出适合义乌人口味的酱汁。 经营一家餐饮店,尤其是夫妻店,最需要的就是两个人相互扶持。每天凌晨4点,天还未亮,他们就要起床准备一天的食材:磨米浆、备食材、熬骨汤、包粽子……这一忙就到下午2点。直到没有客人光顾,高金枝才能抽空午休一会。但也只能休息片刻,晚餐时段她又得继续忙碌,直到晚上营业结束。每天的工作时长远远超出12小时。“回到家倒头就睡,根本没有精力做其他事情。”高金枝说。尽管如此,她和丈夫始终相互扶持,一路坚持。 如今,随着高记肠粉的知名度逐渐提升,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店内挤满、店外排队,已成为常态。每逢“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排队二三十分钟已是家常便饭,每天能卖出肠粉500多份。 10多年来,夫妻俩用勤劳的双手和真诚的态度,获得了广泛认可。从小店搬入新店面后,空间更宽敞,能容纳更多客人。如今店里也有了帮手,减轻了夫妻俩的不少负担。从一开始只卖肠粉,到现在增加了粽子和潮汕牛肉丸汤等菜品,高记肠粉的人气越来越旺,生意也愈发红火。 十分用料与十分用心 真材实料,是高记肠粉一路走来最坚实的底气。 舀一勺乳白米浆,均匀铺上蒸盘,再撒上鸡蛋、瘦肉、虾仁、生菜等馅料。静候一两分钟,米浆在蒸汽中渐渐转为晶莹,表面鼓起绵密的气泡,这时用刮板利落一卷、一切,装盘后淋上一勺秘制酱汁,一碟热气蒸腾、粉皮透亮的肠粉便完成了。薄滑的粉皮裹着饱满的馅料,入口柔韧细腻,米香与鲜味交织,是地道的广式风味,也是无数食客念念不忘的滋味。 这样的动作,高金枝每天要重复上百遍。即便如今生意越来越红火,她也从未在品质上松懈分毫。“每一步都要亲力亲为,才敢端给客人。”她语气坚定地说。 米浆是肠粉的灵魂。高金枝坚持用传统石磨磨制,大米需提前泡软,一天磨三到四次,每次反复磨两遍,直到指尖触不到一丝颗粒感,才能用来蒸制肠粉。 食材更是马虎不得。店里售卖的每一样食材,都得当天清晨新鲜采购,确保客人吃到的每一口都保留着最初的风味。肉类送达时还带着余温,虾与鲍鱼等海鲜都选活蹦乱跳的。“只有这样,虾肉才能紧实滑嫩,口感不会粉粉的。” 对品质的执着,同样体现在一只只饱满的粽子里。“每一块猪肉都严格称重,确保分量一致。”高金枝边介绍,边剥开一个刚出锅的粽子,粽叶掀开时,肉香混着米香扑鼻而来。用细线轻轻一拉,粽子对半分开,猪肉、鲍鱼、蛋黄、红豆、香菇等馅料清晰可见,镶嵌在软糯的米粒中。巴掌大的粽子,净重足有250克,全部当天手工现包。 店内的另外一款主打产品是潮汕牛肉丸汤,也延续了这份用心。汤底用牛骨慢火熬制3个小时以上,直至骨头泛白、汤色醇厚,调味仅用胡椒粉与盐,保留原汤的纯粹。牛肉丸则从潮汕全程冷链直送,确保每一颗都弹牙爆汁。 10多年来,正是这份对食材的精选、对工序的坚持,让高记肠粉在时光中沉淀出扎实的口碑。品质,从未因客流的增多而改变;味道,始终因用心而温暖如初。 变的是店面,不变的是温情 10月中旬,高记肠粉在义乌的第三家门店开启试营业。刚开业没几天,店里便坐满了顾客,热闹非凡。 从最初那家不起眼的小店,一路到如今拥有3家店面,高金枝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黄色的招牌,绿色的菜单,雪白的肠粉,宽敞的店面,熟悉的面孔……这一切,都记录着高金枝与义乌共同成长的岁月。 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尚未搬迁的那些日子里,高记肠粉的常客大多是孕期的宝妈和年幼的孩子,还有医院里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说到这些,高金枝的语气中带着一份自豪:“正因为我们对食材始终坚持一贯的品质,从而赢得了不少忠实顾客。”令她特别感动的是,即便医院已经迁址,曾经的医护人员依然惦记着这一口熟悉的味道。“现在他们依旧会经常在我这里订餐。”高金枝说。 交谈间,高金枝的手机不时响起叮咚声。她打开手机,屏幕上满是顾客下单的信息:“20个粽子跑腿送到赤岸”“预定30个板栗粽,明天自取”……她一边翻看,一边回复,这一切是最令她感动的支持。 这份支持,既在线上,也在线下。线上,是佛堂、廿三里、义亭等地的顾客,即便光跑腿费就要50元,也愿意为这口熟悉的味道买单。线下,则是那些曾经住在附近的老街坊,哪怕现在已不住这周边,只要有空,都会特意回来坐坐,吃一份肠粉,叙一段旧情。 最让高金枝难忘的,是房东夫妇那份超越租客的情谊。他们经常主动到店里帮忙,包粽子、打扫卫生,自家菜园里新鲜采摘的蔬菜,总会在第一时间送到店里。 在义乌打拼的这13年,从一家小店到三家门店,高金枝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她说:“义乌人的热情,是那种实实在在的人情味。这里不只是一个做生意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心安的家。” |
GMT+8, 2025-11-3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