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丁大公,今年70岁,佛堂镇稽亭村人,是传统技艺义乌镌刻的代表性传承人。镌刻技艺,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 镌刻这门技艺,从人类最早学会使用工具开始,就慢慢演变并最终发展成了一门技艺。镌刻也可以称为雕刻。在古代,人们习惯把铭文或者是文字镌刻在一些坚硬的物体中,如木头、竹子、金属甚至是石头上。 在很多人看来,镌刻这种做法通常用于郑重地记录重要的信息或者表达某种意愿,甚至在不少文人的心中,镌刻也是一件雅事。文人雅客大多喜欢游山玩水,他们在山水中寻找乐趣,在风景中寻找灵感。因此每到一些名胜古迹时,文人们总喜欢将诗词画作镌刻在石材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镌刻不仅是物理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 从古到今,镌刻都是一种情感的延续。就像我们平常说的“悠悠细雨,镌刻思念”,用的就是镌刻二字,表达深刻的思念情感。镌刻和雕刻大致相同,很难区分,基本上一个概念。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那么镌刻更加注重对美学的传承。 我从32岁开始学习镌刻技艺,30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地提高技艺水平。如今,镌刻作品已经有上千件之多。我从小就开始学习书法,外婆、母亲均写得一手好字。在大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我从小对书法很热爱。闲暇时候,就会自己研究如何刻字。 真正对镌刻产生浓厚兴趣并把它当成事业,是源自30多年前我去西安探亲的时候,走进了西安碑林。这个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美誉的圣地,让我特别震惊。第一次走进碑林,我就被字碑深深吸引。碑林里的3000多块石碑,展现了汉朝以来的各代碑志。 从西安回来,我就买了一本西安碑林的拓本,开始研究镌刻技艺。那时,我痴迷到天天看甚至睡觉都在想这事。那些碑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看着心里痒痒,我就决定自己动手试一试。虽然我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但离真正的镌刻技艺还是有很大差距。 于是,我找到廿三里街道的陈师傅,学习了三四个月,算是入了门。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多年来,我反复研究镌刻技艺,还自创了不少镌刻的特殊工具。好比我手上的这把刻刀,别看它长相普普通通,但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并让铁匠帮忙改造过的。 镌刻道路上,我花上了比练书法多几十倍的工夫,反复学习前人笔画的处理方法,精益求精地练习石刻。镌刻这门技艺,其实比较辛苦的,也比较考验学习者的书法功底。所以,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坚持学习这门技艺。 镌刻第一步,先选好用于镌刻的材料。石材的种类很多,有花岗岩、青石、大理石、玉石、汉白玉、天然景观石、砂岩石、水沉石等。每种石材因其特性不同,需要不同的石材工具及不同的敲击力度。不同的石材,也有着不同的用途。 镌刻的材料,还有毛竹、金属、木材等。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镌刻技艺。为此,我反复地实践和研究,甚至对毛竹、木材等的生长年份、砍伐时间、存放方式等,都进行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出镌刻的艺术。 镌刻第二步,根据镌刻材料的形状和需要镌刻的内容,对文字或图案进行合理排版,这就很考验镌刻者的艺术功底。排版好坏,直接决定了镌刻作品的优劣。而且,镌刻作品一般需要一次性完工,很难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所以,每次下刀都是慎之又慎。 镌刻第三步,刻画。使用刻刀在石材或其他材料上刻字刻画。一般大型的石材,会用到凿子等大型工具,然后再用小刻刀进行打磨,使文字或图案更加平整。对于小型的材料,则需要挑选较小的刻刀来操作。我最小的一把刻刀,刀头只有几毫米大小。 镌刻第四步,上色。文字图案刻好后,需要清洗掉凹槽里的石头粉末,再用刷子等工具进行反复刷洗。最后,根据需求在凹槽内涂上红漆或者金漆阴干即可。当然,很多镌刻也是可以不上漆的,这些都根据具体需求而异。 完成镌刻后,还要注意对镌刻作品的保养和维护。镌刻作品需要定期维护,尤其是石头等材料,要定期对石头表面进行清洗,避免硬物刮擦,保持文字图案的完整性。 这些年,我镌刻过很多作品。如义乌大成中学庆祝建校50周年时,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亲笔题写“大成中学”校名,学校找了我把这四个大字镌刻在石头上。赤岸柏峰水库横门殿旁的《皇初平记》,也是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镌刻的。这段时间,我又受金华相关部门邀请,为金华府文庙镌刻《重建金华府文庙碑记》。 在义乌大大小小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里,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我的镌刻作品。这些年,我还受邀前往四川、安徽、江西等多个省份进行创作。如今,虽然我已是古稀之年,但只要有人找我,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答应帮忙镌刻。对我来说,镌刻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对镌刻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希望它能够被更多的人知晓并传承下去。 镌刻是一门特殊技艺,这门技艺绝不能丢,我要想办法将它一直传承下去。现在对我而言,镌刻不仅是爱好、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口述人:丁大公,70岁,佛堂镇稽亭村人,义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镌刻”传统技艺代表性继承人。 |
GMT+8, 2024-12-9 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