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件衬衫,按照传统加工方式,原本只需要一周时间就能完成,而肖亮却用了1个月的时间。这是什么原因?因为这个“80”后曾经不懂如何做衬衫。他仅凭自己6年的衬衫销售经验,就一股脑儿办起了衬衫厂。 肖亮虽然入行较晚,但凭借过人的胆量和精准的定位,这位来自湖北的新义乌人在义乌衬衫行业闯出了一片“小天地”。 从业务员到企业老板 服装业是义乌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大陈衬衫为代表的义乌服装业,近年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外来建设者、大学生来义就业。2007年,大学刚毕业的肖亮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听说义乌外贸经济活跃,他二话不说就来到大陈衬衫厂,应聘外贸业务员的工作。 “前3年,我只是负责外贸跟单。”肖亮说,对于新手来说,维护客户下单、返单并非易事。在与客户的沟通中,肖亮发现自己还需要掌握衬衫面料方面的知识。他不怕吃苦,每天起早贪黑,边工作边学习,不断积累相关的业务知识。3年后,肖亮开始跑外贸业务,每年都能销售50余万件衬衫。 2013年,不安于现状的肖亮开始盘算自己开一家衬衫加工厂。“当时家人都不支持我的想法,他们认为我现在收入可观,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肖亮说,衬衫行业中排得上名号的企业都是经过几十年发展的,对于入行较晚的他来说,创业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他还是偷偷地买了一台生产衬衫的设备,白手起家开始创业,办起了一家衬衫小厂——义乌市景泰服饰有限公司。由于缺乏生产经验,他接下的第一个订单就亏损了几万元。1万件的衬衫本来只要一周就能完成,由于工艺上的调整,这个订单整整做了1个月。 肖亮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不断总结生产经验,经过努力,他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景泰服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11年来,肖亮搬了4次工厂。 走差异化发展路线 在“景泰服饰”的样品展示间,记者看到,展架上挂着衬衫式外套、衬衫式棉衣……各类带有衬衫样式的时尚单品让人眼前一亮。“我们生产的衬衫不再只是职业装,更多的产品融入了时尚元素。”肖亮说,“因为更新频率较快,生产车间每天都要重新调试,这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从办厂之初,肖亮就给自己的产品做了明确定位:走中高端路线,做差异化产品。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每完成一道工序,都会仔细检查工艺细节是否处理到位。 一件普通衬衫包含近百道工序,而肖亮对工艺制作的要求很高,要求每道工艺都要做得精细化,而一件精品衬衫则需要200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碰到复杂的工序,只有娴熟的老员工才能完成。 除了精细化生产,肖亮还非常注重面料的开发。“常规面料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肖亮从消费者的痛点入手,联合面料厂商开发新型面料。其中,“景泰服饰”推出的一款不容易起皱又清凉的新型纤维面料衬衫,受到了不少采购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景泰服饰”积极与终端品牌接触,了解终端市场的流行趋势,第一时间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国内外不少知名服装品牌纷纷向“景泰服饰”抛来了橄榄枝。 “任何行业,只要你想做都为时不晚。”肖亮对未来衬衫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
GMT+8, 2025-3-24 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