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年”和“养老”两个矛盾的词汇组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近年来,作为青年文化的又一股新风潮,“青年养老院”概念兴起,于今年爆火。仅在小红书上,关于“青年养老院”的话题就有近900万浏览量。据观察者网的数据,今年初至11月底,这一类型的民宿产品数量同比增长超55%,主要集中在大连、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大理等区域。 眼下,这股新风潮也“刮”到了义乌。那么,年轻人真的去乡下院子“养老”了吗?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位于大陈镇的青隐小院,探访这里打造首个义乌“青年养老院”概念的空间,发现他们有的是为了放松,有的是为了疗愈,有的是为了社交,有的是为了工作,还有的是为了创业……很显然,都不是为了“养老”。所以,“青年养老院”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是“青年加油站”。在这里,他们可以暂时远离原本的生活工作环境,返璞归真,在一段有限的时间里得以休憩调整。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短暂做客小院,不代表庸碌、无所事事,而是传递出一种生活态度:转换新空间,寻觅契合的生活方式,释放更多光和热。 兴起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青年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中的群体文化。查阅资料得知,它勃兴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一种因青年人受启蒙思想影响,要求平等权与社会参与权而产生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它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从不被承认、极为边缘到被广泛接受的演进过程。 当代青年文化早已“脱胎换骨”,指的是青年这一社会群体的心理、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及价值观念的复合体。它受家庭、学校、社会、职业、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范围也比较广泛,包含:具象文化,特点是现实性和可模仿性,如服饰、语言、时尚等;观念文化,特点是以从众和时尚心理维持的观念形态,如审美观、婚恋观等;文化—心理结构等,特点是具有指导性和稳定性,支配整个青年生活。与其他群体文化相比,青年文化具有活跃、鲜明、多元、开放、自发、自我等特点。 当下,作为青年文化谱系中的新成员,“青年养老院”的概念为何突然火了起来?这股风潮的横空出世,涉及青年人自身的社会压力、心理健康、生活质量追求等多方面原因,也与现如今经济市场、社会结构等方面息息相关。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雷开春认为,近几年,“去有风的地方”“围炉煮茶”“沉浸式旅行”等概念都因能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而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青年养老院”亦是如此。借用“养老院”原有的集体意象,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生活方式:有乡村、阳光、大自然,还有一群有趣的青年人;可住宿能下厨,环境宁静、节奏缓慢、关系简单;有的还能“义工换宿”。可以说,轻松惬意的氛围正是“青年养老院”想要传达给年轻人的信息。 “青年养老院”的概念出圈后,“中国目前年轻人不堪大任、心理脆弱、逃避现实”“中国年轻人与现在社会发展‘不兼容’”等观点也冒了头。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教授陆晓文并不认同,“进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中,大部分都在为自己的生存拼搏。他们辛苦着、拼搏着、努力着,不在人前流泪,只在被窝里默默抽泣。”在公开场合说“躺下”,但在家人和孩子面前却努力维持着无所不能的形象——这是陆晓文心中的当代青年群像。 打造青年人为主的社区 李泳琪,今年24岁,身高超过1.8米的他,既有山东汉子的豪爽义气,也洋溢着青年人的阳光率真。 李泳琪坦言,落地“青年养老院”概念的初衷源于自己的切身经历。在义乌打拼的日子,他干过销售、做过电商,以从事服务类行业为主,平时喜欢读书,尤其爱读哲学和心理学的书籍。也因此,开始关注“身心疗愈”的赛道。 今年上半年,李泳琪报名成为咨询师,参加了不少公益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接访了很多年轻人,其中有中学生,也有大学生,还有刚步入社会的职场“小白”。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年轻人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失眠等问题,“他们的情绪无法宣泄,情感需求无法满足,这里面肯定有市场需求。”在做了一番市场调研后,他以父母支援的5万元“血汗钱”为启动资金,联合几个伙伴,满怀希望开启了创业之路。却因为经验不足、资金链断裂等问题,首次创业只持续了4个多月。 “虽然失败了,这段经历很宝贵。”在不断复盘中,李泳琪深有感触。当他接触到“青年养老院”概念时,立即意识到“这样的场所正是我们年轻人的身心‘加油站’”,便竭尽全力促其落地。 经过筹备,11月12日,青隐小院正式推出“青年养老院”概念。至今,已先后吸引30余名青年入住,还在各个自媒体平台上拥有了不俗的流量和关注度。“推送的图文和视频,点击量和转发量都不错,概念推出的当天我光回复留言就超过了一千条。目前,我们的粉丝超过了800人。” “这里有慢悠悠的街道,河水碧波缓缓从脚下经过,静悄悄地流过喧闹。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以青年人为主的社区,让生活美学流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一则推文中,李泳琪这样写道。 “社会应该给予青年更多包容” “‘青年养老院’的核心在于为年轻人提供独特的价值。”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眼中,打造合格的“青年养老院”必须知道年轻人在追求什么,照顾到年轻人的情感需求。他建议,推出“青年养老院”概念时,场地要多多增加乡村生活体验和社交互动的机会。比如,可以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青年社区,营造年轻友好的社群氛围,让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参与感。 对此,李泳琪也深以为然。为了让青年来得了、留得住,他将“青年养老院”的概念与义乌商业文化紧密结合,提出“共创共建共享”的理念,开设技能培训、项目孵化与就业等项目,提供心理咨询、义乌市场向导等服务,并邀请带着项目的青年加入社区,定期交流想法、链接资源,助力实现创业梦想。 搜索媒体报道发现,“青年养老院”吸引的大多是“数字游民”。他们是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工作,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生活方式的个体,不受传统工作地点的束缚,通常从事创造性和趣味性强的工作,能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自由流动,以实现工作和休闲的动态平衡。 如今,青隐小院吸引来的青年来自全国各地,有外企远程工作的翻译,有走出律所独立接单的律师,有跨境电商从业者,还有筹备AI方向创业的情侣拍档……李泳琪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青年几乎都是高知人士。” 毕业后,食品专业硕士王泽通一头扎进了自媒体行业。前不久,他慕名来义乌考察商机,停留了半个月,在青隐小院住了一个星期。“义乌是创业者的天堂,也是电商的‘梦工厂’。我特意去了义乌国际商贸城,还特种兵式地逛完了十几条库存街。”王泽通印象深刻的是,入住期间,他参加了创业交流会,收获很大,“大家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建立了联系群。还在来自广东的‘院友’的帮助下,去广州进行了商业考察。” 两个多月来,王泽通去过不少城市考察学习,也住过不少打造“青年养老院”的民宿,对这一新概念比较认可。“无论是组局、游戏,还是社交的背后,对应着哥斯拉的深层需求,为自我‘充电’、养神。” 同时,他也建议,“青年人容易盲目从众,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和监管。” 据悉,目前市面上打造“青年养老院”概念的场所运营时间普遍不长。很多都是近一两年的新店,有些甚至仅营业几个月而已。不过,这并不影响它们已经收获了回头客。与运营人员相处融洽的住客,有的留下了长长的感谢信,有的寄来了零食特产,还有的长期活跃在院友的微信群里。 “‘青年养老院’概念刚出现不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青年加油站’。不过,我们不必对它进行标签化,也不必过于乐观,暂时悬置的态度可能更加合适。一方面,青年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包括承担后果;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给予青年更多包容,给青年探索不同类型‘社会时钟’的时间和空间。”雷开春如是说。 |
GMT+8, 2025-3-24 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