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由热播剧《清明上河图密码》说开去—— 解码宋朝义乌商业百态

2025-1-14 09:00

摘要: 当下,宋朝题材的影视作品备受关注频频“出圈”。宋朝文化在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美学品格等方面都有着“雅俗兼备”的丰富内涵,受到观众的喜爱,也吸引创作者不断进行挖掘。 近期,《清明上河图密码》热播,独具匠 ...


当下,宋朝题材的影视作品备受关注频频“出圈”。宋朝文化在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美学品格等方面都有着“雅俗兼备”的丰富内涵,受到观众的喜爱,也吸引创作者不断进行挖掘。

近期,《清明上河图密码》热播,独具匠心地将《清明上河图》这一千古名画与悬疑影像表达进行融合,以“微观化”的方式将宋朝社会风貌还原,在守正创新中让观众了解宋朝的市井生活、商业百态、文化民俗等领域,掀起一股火热的“宋潮”。

而今,“宋韵文化”已成为浙江极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各地都加大了对本地宋韵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在义乌市社科立项课题历史文化类中,不断出现宋文化的研究成果。其中,重点课题《宋代义乌商业经济文化发展探究》,根据史料对宋代义乌商业百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后认为:“义乌在宋代已成为一个商业型城市,并在婺州商业发展中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义乌文史专家傅健老师的认可。

剧中还原了不少“现代职业”和非遗项目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不朽经典,它以细腻而宏大的笔触,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万象,构图于同一空间之上,全面展现了宋朝市井的繁华盛景与生活气息,堪称宋朝社会的“百科全书”。

上海商学院教授李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从《清明上河图》中“破译”了宋朝文化发达背后的商业逻辑:“《清明上河图》全景式展现了宋代城市的商业消费面貌,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出现反映了士、商之间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逐渐不被世人所轻视。”

《清明上河图密码》以《清明上河图》为背景,将影像时空、历史情境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引领观众“沉浸式”入画,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新式表达。为了呈现真实的宋朝风貌,该剧考究了大量古画、砖雕和珍贵文献,耗时247天搭建了8万平方米的场景,匠心复原画里的152个建筑以及河道、桥梁和船只,也有虹桥、瓦舍、漕船、摊档等更为繁复的场景,并把宋朝市井娱乐生活细致地呈现了出来。剧中,在宋家桥瓦子中出现了八大非遗表演项目——皮影戏、目连戏、高跷、濮阳大弦戏、抬阁(徐沟背铁棍)、药发木偶戏、血社火、蹬技,实现了国产电视剧八大非遗同框。

尤其是,在片尾设置的“宋潮小百科”短片,每集时长不到一分钟,却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宋朝文化信息。这种创新设计,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形式结合,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让观众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历史知识。其中,第一集的内容就探讨了宋代商业的繁荣,详细讲述了当时如何吸引外国商人,反映出那个时代经济的开放与活力。剧中,还能看到许多与现代类似的职业,比如讼师、房牙、衙探……

买房这件事,在剧中采用了不少篇幅去描述。宋朝提供房产交易服务的人叫作房牙,担任促成交易、查议价格、做担保等多项职能。如果交易中出现欺诈行为,房牙也是要负责任的。在寸土寸金的汴京都城里,老百姓想买房没钱咋办?其实,宋朝就有了“房贷”——为买家提供贷款的“解库”。

衙探这个职业类似现代的记者。由于印刷业的飞速发展,宋朝民间逐渐兴起了传播朝野秘闻、八卦消息的小报。值得一提的是,小报的出现,突破了宋朝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在新闻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剧中,男主角赵不尤摆起了讼师摊。讼师与现代的律师类似,主要为百姓提供司法方面的帮助,比如代理文书、参与诉讼。这类人需要熟识大宋律法条文、诉讼流程,并且需要有良好的文笔。

除了商业,剧中还涉及众多传统文化元素。从孔明灯、皮影戏到活字印刷、寒食节,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这些元素不仅为剧情增添了深度,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多元化和文化繁荣。品味其中的细节,让观众有如同穿越时空、走进历史课堂的感觉。

在“宋潮小百科”系列短片中,演员们化身讲解员,以生动的语言传递着宋朝的特色文化。比如其中提到的汴梁瓦舍被比作现代的主题乐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市民生活的趣味和多样性。另外,剧集中的一些内容,例如关于流霞酒的讨论,更是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在短短几分钟内,观众们了解了北宋对酿酒和饮酒的法律规定,感叹古人对酒文化的重视。这种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增强了剧集的“附加值”,更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自信,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宋代义乌商业百态萌发产业兴盛

“《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展示的不少场景和商业形态,在宋代义乌也可以见到。”《宋代义乌商业经济文化发展探究》作者金波介绍:“在以杭州为中心的城市体系中,义乌位于第二层次市场圈,即以杭州为中心的小范围腹地商圈,供应着杭州150万市民日常生活和储备需要。”

史料记载,宋代朝廷放松了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放宽匠籍制,入籍工匠在轮差之余,可以自由开展经营活动,并改劳役制为雇募制,民间工匠的收入和生产自主性不断提高。在商业领域,政府改“苛商”政策为“宽商”“护商”“重商”相结合的政策。由此,各地商贸活动和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市镇墟等各类交易市场大量兴起。宋朝大兴水利、疏浚河道,商品大量通过水路运输,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如义乌的商品可以通过义乌江转钱塘江到杭州,也可以北上经绍兴曹娥江等水路到杭州。与此同时,受战乱影响,东南和四川成为流亡者的“乐土”,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也促进了手工业和贸易业的发展。

受到内外诸多因素影响,义乌的商贸业得到快速发展,粮食、丝绸、酿酒、陶瓷等行业成为重要产业。

纺织业是婺州当地极为重要的一个行业,甚至可以说是支柱性产业。义乌“山谷之民,以织罗为生”,以八乡牙人为媒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收购——销售网络。宋代婺州的暗花罗、含春罗、红边贡罗和东阳花罗也在全国享有盛名。丝织业的发达,也表现在义乌地区的土贡中,有“岁贡含春罗三十匹、花罗一百匹、绵一百两”等记载。当时的纺织行业,社会分工走向细化,“吾乡白石村民,为人织纱于十里外,负机轴夜归。”只纺纱而不养蚕的纺织专业户出现,他们不仅存于城市,也普遍出现于乡村。雇工现象也时有发生,“婺州根溪李姥,年六十……姥为人家纺织,使儿守舍,至暮归。”

宋朝义乌酿酒业发达,不仅官府在县城设立官酒务经营酒的生产和销售,民间酒的生产和销售还实行“买扑”制,即由民间与官府签订契约,承包一定地区内的酒的生产和销售。此种酒坊在义乌共有21处,吸引各地商贾前来收购。婺州酒同襄州酒、建昌麻姑酒、琼崖石榴花酒等同属南方发达酒业。

义乌制瓷业也很兴盛,是婺州窑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迄今在义乌发现的宋元古窑遗址达37处之多,各窑的产品主要是碗、盘、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这种“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生活必需品,主要作为商品出售,在商品构成中占有相当的优势。

此外,粮食、酒楼、水陆运输、各类手工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交易场所“草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义乌及其周边地区较大规模的商品流通中,出现了代替金属钱币的关子和会子这类新型货币。据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商税数据记载,婺州州城商税额为27208.267贯,义乌商税额达9980.498贯,在州城以外的各县中位居第一。

宋室南渡以后,浙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儒辈出,学风极盛,带动了两浙文化勃兴,制纸业和刻书业也得到蓬勃发展。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宋代有八大可作贡品的纸,婺州纸名列其中。南宋时两浙路就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首,受到临安的影响,婺州的雕版印刷业也十分突出,由此也带动了制墨业的发展。婺州金华、义乌、永康等地皆设有书坊,所刻书称为“婺本”,今天尚有刊本传世,如义乌县苏溪蒋宅崇知斋、金华双桂堂、东阳胡仓王宅桂堂和永康清渭陈宅等。

婺州的印刷业除了出版教学辅助用书和翻印官方用书外,还出版名人的文集,如陈亮的《龙川集》和吕祖谦的《观史类编》。而婺州刻印业既有官方印书,也有民间力量。民间所设书坊大多为了盈利,他们的经营是商品生产性质的。还有一类是私人刻书,为己所用,如婺州的唐仲友,他们刻书主要是为了宣传某些学派的思想,或是出于对文化教育业的热情,自己私藏用书。

“这些仅为史料中直接提及的商业业态,义乌在宋代为望县,也就是说人口在四千户以上。作为一个人口较多且业态较成熟的县,理当还有更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业业态,这有待更多的史料和实物的发现来印证。”采访的最后,金波补充道。

“00后”小伙完成生命接力  市民又多一个休闲娱乐好去处 江滨绿廊游步道焕新升级  为游客送上 “平安礼”  上溪镇推出春桃季文旅新体验  稠江街道召开第三届议政会第七次会议  

义乌网

GMT+8, 2025-3-27 01: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