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市干部大会暨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推进大会提出的产业攀高逐新工程,我们将坚定扛起责任担当,锚定‘打造浙中科创走廊核心策源地’目标,全力打好主体倍增、平台提能、生态优化等组合拳,以科技‘硬实力’塑造发展新优势。”3月4日,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红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连日来,市科技局广泛组织全市科技系统上下,围绕“四比四拼”,开展“再造新辉煌,我要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并深入重点企业、科研平台等调研走访,找堵点、抓改革、促创新。 过去一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7家、全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研发机构16家,首获省科技创新鼎,获外国投资人来华工作便利化改革国家试点,科技型电商培育体系入选全省2024年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三院一体”模式全省示范推广。但对标省内先进如余杭、柯桥等地,在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站在新的起点,市科技局将以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契机,谋划拓展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实践路径,狠抓落实、补短强弱,推动科技创新再突破、再提升。 聚焦关键指标攻坚,以超常规手段打好R&D攻坚仗,强化工业研发支撑,确保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4%以上;全力补齐非工业企业短板,力争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明显提升。聚焦科技主体培育,推进工业五十强和A类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双覆盖,推动规上企业“高新化”,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0家以上、省级研发中心10家以上。聚焦科创平台提能,统筹推进浙中科创走廊“两城”建设,全力支持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对标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重点实验室,推动国有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按照“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模式发展国企产业园。聚焦“两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按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路径,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牵引上下贯通的行业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焦科创生态营造,深入开展外国投资人来华便利化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力争实现外籍A、B类人才同比增长50%以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力争推荐申报省“尖兵”“领雁”科技计划项目8项以上,“揭榜挂帅”签约项目20个以上。 |
GMT+8, 2025-7-9 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