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双桥园米线:19年不变的味觉密码

2025-10-23 08:33

摘要: 如果在义乌提起过桥米线,很多人会想到双桥园米线。 义乌人走南闯北,生意脚步遍布全国,也把不少美味带回了家乡。这家位于稠州路上的米线店,做的就是云南过桥米线,从2006年10月营业至今,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其 ...


如果在义乌提起过桥米线,很多人会想到双桥园米线。

义乌人走南闯北,生意脚步遍布全国,也把不少美味带回了家乡。这家位于稠州路上的米线店,做的就是云南过桥米线,从2006年10月营业至今,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其间,三易其址,却凭借汤鲜味美、米线爽滑,始终屹立不倒。岁月无声,多少事物消弭在时光长河里,但这一碗过桥米线却香气依旧,成为很多新老义乌人心底的惦念。

让人念念不忘的过桥米线

“我在昆明住过将近七年,吃过的米线、饵块可谓多矣。大概每个星期都得吃两三回。”曾在昆明居住过的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就对过桥米线深深着迷,认为过桥米线在当时一众米线中“最为名贵”,晚年依旧念念不忘。

记者走进双桥园米线,发现这里的米线就跟汪先生书中写得几乎一模一样。入店先点餐,汤底米线都一样,但配菜丰俭由人,可朴素可豪华。片刻后,主料和辅料上桌。豆芽、金针菇、茶叶蛋、生鹌鹑蛋、豆腐皮、千张、花生、香菜、咸菜、香菇都被盛在一个个小碟子里,丰盛且有意思。鸡肉、午餐肉等切得薄可透光,贴在盘子上,还有两到三张鲜嫩的生菜。要是奢侈点,顾客还可以点上卤鸡爪、鸭头和猪蹄佐餐。

接着是一碗白胚米线。干米线经历浸泡、煮熟、过凉、沥干再烫一次等步骤,才变得洁白、光滑、柔软。最后,作为主角的大海碗汤底才会登场。因为上面封了厚厚的一层鸡油,汤看起来好似无热气,但实际却非常烫,切记不能用手触碰。

趁热,“把生片推入汤中,即刻就都熟了;然后把米线、生菜拨入汤碗”。直接吃还有点烫,稍稍等几分钟,食材熟了,汤也温了,就可以开动。入口先喝汤,温暖伴着浓郁的鸡汤鲜味,瞬间唤醒肠胃,再挑起一筷子米线,“滋溜”一下连汤吸进嘴巴里,欢快乐章由此开启。

品尝米线的间隙,记者了解到,经营双桥园米线的是张权弟和楼荣仙夫妻俩。19年间,他们坚持用一碗米线,温暖奔走四方的新老义乌人。多年后人们再吃,亦能感受到回忆中的老味道,还有那时光中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

一首平凡人的奋斗之歌

米线是地道云南味,做米线的却是纯正义乌人。

今年66岁的老板张权弟是城西街道殿口村人,少时家中十分困难。“年轻时为了挣钱,烧窑、制砖、拉货,我都干过。”后来,他跟亲戚去昆明卖衬衫。衬衫没卖出名堂,他却看上了昆明人每天吃的过桥米线。“昆明人天天早上吃米线,我就好奇它到底有多好吃,结果我也天天吃。”当时的小张马上转换思路,开始跟当地师傅学做过桥米线。

2006年10月,他和妻子楼荣仙在义乌的原义东路北方联附近,开起了一家过桥米线店。“当时只有一家小小的店面,6张桌子,就我和丈夫两个人,既要熬汤、配菜,又要下单、打扫卫生。”楼荣仙爱拉家常,说起当年记忆犹新。彼时过桥米线在义乌很是新奇,很多人没吃过。“我们的第一批顾客是从云南退伍回来的老兵,他们吃了之后觉得很好吃,不仅自己天天来,还不断带朋友来光顾。”就这样,从最初一天十几碗开始,米线店的生意逐渐步入正轨。不久,当时义乌电视台的热门方言节目《同年哥讲新闻》也来采访报道。“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正月里,晚上6:30节目一结束,就好多客人来了。”楼荣仙说,老客带新客,生意越来越好,店面很快扩大至两间。

2017年北方联片区拆迁后,米线店搬了2次,好不容易在稠州路安稳下来。不过,2019年前后,生意一度有点艰难,张权弟和楼荣仙夫妻俩当时忍不住萌生退意。好在儿子张高伟通过微信和短视频平台做了推广,老客又回来了不少。一家人用做好一碗米线的坚持,一点点熬过了困难时光。“现在每天生意很好,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来吃米线。”说起这些,张权弟喜不自胜。

一碗坚守19年的老味道

19年间,张权弟每天早上7点到店,先煮茶叶蛋、熬汤底和卤味,然后去菜市场买菜。楼荣仙把所有蔬菜清洗干净、切配。儿子张高伟跟着父母慢慢学习,已经可以独立负责米线制作。所有食材准备好后,开始一整天的营业,一直到晚上11点左右才关门休息。其间,张权弟始终站在最热的灶台前,把控着每一碗米线的品质。米线店开了多久,这些繁琐的事他就做了多少天。

当被问为什么连买菜都要亲力亲为,为何不选择配送或者假于人手时,张权弟淡淡地说:“不行的。我买菜一定要选最新鲜的,要求高,交给别人不放心。”而一天中出锅的第一碗米线,也常常是张权弟一家自己吃的,既是早餐,也是试菜。“我们吃了觉得好吃,才能卖给别人。要是连我们自己都觉得一般般,怎么能拿得出手呢?”可能就是这样的朴素道理,更直达人心。“很多顾客,我们认识十几年了。有的刚来吃的时候还是小姑娘,我看着她结婚生子,现在孩子都比我高了。”楼荣仙说,他们的儿子张高伟也已经结婚,孙子今年5岁。开店多年间,一大家人搬进了向阳府新房,今年又造好了村里的新居,日子红红火火、和和美美。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日复一日的专注本身,就是一种不凡。时光也仿佛在这碗米线里慢了下来,但又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比如当年那个在昆明街头好奇尝鲜的小张,如今已鬓角染霜。而他的儿子,正从灶台前接过这份滚烫的传承。

义乌的街景日新月异,但总有一些味道,如同双桥园米线,在变与不变中,温暖着一代代人的胃与心。


“烈属长关爱”:红色暖流里的传承力量  双桥园米线:19年不变的味觉密码  今年首批红糖开榨  榨糖季将持续3个多月  白额雁南迁 “做客”义乌小山村  双层巴士变身“幸福专列”  义乌新人解锁低碳婚礼新方式  

义乌网

GMT+8, 2025-10-23 12: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