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只有看清自己走过的路,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现实中不断前进,迸发新的活力。而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除了得益于硬实力,还离不开软实力。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如今,无论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创业者,还是在此工作生活的居民、外商,行走在这座城市之间,或在闹市区,或在住宅小区,或在创业园区,转角遇见的不仅有车水马龙喧闹中的烟火气,还有融入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味。
书香漫卷烟火处,且以诗意共远方。眼下,伴随着“文商旅体娱”融合发展持续深入,义乌的城市文化愈发可近、可亲。
“红色地标”的活力与魅力
这个“五一”假期,在杭州工作生活的楼女士领着丈夫及公婆,回义乌看望住在望辰府小区的父母。“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在这里一待好几天,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无聊。”来之前,楼女士心存担忧。
令她没想到的是,他们这几天过得无比充实。出小区大门走几步就到了义乌市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她丈夫看书、健身两不误,公婆除了打乒乓球、逛集市外,特别喜欢参观一楼的各个区域,沉浸式了解义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引用我公婆的评价:义乌不仅商贸氛围浓厚,文化味也足。”
明快色调、蓝天下的光影外景、红绸带般的旋转楼梯、开放式花园咖啡小屋……离义乌之心不远的义乌市党群服务中心,可谓是闹市区的一座“红色地标”。这里不仅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标准,还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让大家来了还想再来。
“一楼的‘城市印迹’‘百年百瞬’‘义乌百问’等区域,展现了义乌的城市风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华川书房则利用书柜做了不同的阅读分区,最边上还特意设置了单间的沉浸式阅读区,你看,现在几个单间都满员了。”“二楼开设的儿童友好主题区是亲子空间,主要以普惠性托育为主,常态化对外开放,定期组织各类公益课程、亲子活动;这两张乒乓球桌非常热门,来打球的人很多。”“三楼主要汇聚了普拉提、健身、声乐、舞蹈、书画培训等项目,目前有30来项课程,以普惠和公益为主。比如,专门针对上班族开设了中午瑜伽课,一节课就50元左右,吸引不少附近职工踊跃报名。”市党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领着记者逐层参观,并不时介绍其中的布局、功能。
综合所见所闻,我们大致可以还原下述场景:周一到周五,附近的上班族会利用午休时间来练习瑜伽、健身;从早到晚的各类兴趣班基本座无虚席,学员群体覆盖老中青;到了周末,喝着咖啡写材料的年轻人、戴着耳麦看书背单词的学生、挽着老人看图片展的中年人,在此自得其乐……据统计,自投用一年以来,义乌市党群服务中心累计开展活动40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30万人次,日均人流量约900人次。
如果将义乌市党群服务中心比作一本打开的诗集,那么这里的每一页都让人流连。
“文化客厅”的亲和力与共情力
“在手机屏幕的缝隙里,城市书房是治愈孤独的良药。”在北苑电商主题馆内的阅读吧一角,创业者赵小玫正靠在沙发椅上翻看《直播营销实战指南》,其面前的桌板上摆放着手机和奶茶。不远处,几位青年男女正围坐在一起轻声交谈,身后是偌大的一整排书架。
这个“藏”在电商服务中心的阅读吧,以经商类书籍为核心,搭配摄影培训、公益游学等活动,成为不少从业者的“灵感充电站”。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这里一般早上9点开门、晚上9点打烊,经常到了闭馆时间还有人不愿离去。
“工作的地方离这里近,中午一般会过来看书、听音乐,困了就眯一会儿休息下。”从湖北来义乌闯荡的创业青年王一冉表示,这里就像文化客厅,既能学习充电又能社交。带上一杯咖啡、一副耳机、一台手提,王一冉就可以悠闲地待上好几个小时。“周末也经常来,写策划方案、看书充电,偶尔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聊上几句。”
在义乌城区,因地制宜开设的阅读吧、书吧、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并不鲜见。据相关报道,截至目前我市公共阅读阵地三级服务体系已建成并开放1个总馆、15个分馆、168个悦读吧(主题馆)。
“书店是许多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也是不同城市街头巷尾令人难忘的人文景观。”北京一位老书友感慨于实体书店的潮起潮落。这位任职某大学的教授回忆说,自己少年时代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长队,求学时期在书店以文会友,而今,自己刚在课堂上为学生列出课业书单,他们马上就在互联网平台下单折扣书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众消费方式、文化思维、阅读习惯随之发生变化。当阅读与生活方式深度融合,一批包括“嵌入式”“融合型”在内的书吧、书屋等城市书房便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容器,而是动态的文化磁场。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建有图书馆、农家书屋、悦读吧、书店、职工书屋、读书角等各类阅读场所近1000个,积极构建“15分钟阅读圈”,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这些形式多样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虽大小、功能不一,但都具有亲和力与共情力,尤其“空间+活动”模式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严肃感,使其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客厅”,让进来的群体坐得下来、静得下来。
“小区广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广场上,刚忙好的保洁大叔在健身器械区挂了会儿单杠,年轻的妈妈推着婴儿车沿着绿化带漫步;一楼悦读吧内,工作人员正踮着脚尖整理书架,靠窗的长凳上零散坐着几位正在看书的阿姨;拾级而上,二楼的乒乓球室内,几组对阵的球友打得正酣……
这是5月9日下午3点多,位于锦都豪苑小区的锦都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内的几幕场景。“早晚人更多,练瑜伽的、跳舞的、打球的……除了一日三餐,我跟老伴都喜欢往这跑。”“我是老年学堂的学员,越剧班和声乐班都报了,没课的时候也会过来走走,大多是熟人,聊天也有话题。”说到锦都社区的这处公共文化空间,几位健谈的阿姨事无巨细讲得头头是道。总而言之,这个“小区广场”很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锦都社区老年学堂作为“小区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开办以来让更多辖区居民就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新爱好。从随行的锦都社区网格员处了解到,锦都豪苑小区采取“一室多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分利用亲民化改造后的小区活动中心场地资源和硬件设施优势,合理规划教学时间,让老年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也能保障办学的可持续性。
提及锦都社区的群众文化建设,“春姐”和“春姐舞蹈队”就肯定要拿出来说一说。“春姐”名叫余艳春,今年67岁,是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干部。早在2006年,她便开始利用晚上时间教居民跳广场舞。2013年,以她名字命名的“春姐舞蹈队”成立。
“起初没有专门的场地,我们就集中在室外广场跳,后来社区专门开辟了一楼的室内场地,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的劲头也越发足了。”据春姐介绍,舞蹈队中年纪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有55岁。自成立以来,“春姐舞蹈队”踊跃参加了近百场各类群众展演活动,获得的奖项数不胜数,在稠江街道甚至全市范围内打响了知名度。
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的还有一楼的悦读吧。用管理员陈姐的话说,现在的悦读吧是3.0版本的,不仅空间越来越大、藏书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多元。如今,这里不仅是居民阅读的好去处,还时常组织各类托育活动、“花开四季”公益课堂等。
在义乌,类似锦都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的场所并不鲜见,每个地方将书吧、健身步道、文化广场串联,让居民在步行半径内完成“阅读—运动—社交”的文化闭环。有人说,“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核心,是激活基层文化设施的潜能,让文化成为可感知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