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走进廿三里街道“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可以看见几家豆制品小作坊内,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佩戴着口罩、卫生帽、卫生手套,忙碌而有序地生产着豆制品。“有了规范的加工场所,让我们经营更安心,生产效率也更高。”从事豆制品加工行业18年的胡涛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系统推进生产要素和检验资源整合,统一打造“生产标间”,稳步推进小作坊集聚模式,积极整合小微食品生产资源,创新食品检验资源共享改革,用好用足农村电商资源,实现地方传统食品加工、展示、销售全链融合。目前,我市已联动廿三里街道、赤岸镇、上溪镇建成食品集聚园3家,共享食品检验室9家,惠及食品生产企业近50家,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全力打造“浙里食安”标志性成果。 小作坊集聚 破除发展困局 传统小作坊作为食品生产的一种传统模式,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市场监管局创新监管思路,探索推行“小作坊集聚园”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将分散的小作坊集中入园,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特色,又提升了整体发展水平。 在实践中,不同工坊集聚园根据产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采用政企联合模式,由廿三里街道与市场集团义乌乡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同打造,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尚阳公社共富酒坊”另辟蹊径,依托历史建筑资源,通过尚阳村组建强村公司,并设立专业营运公司负责项目评估、投资招商及日常管理,构建了村企联动运营体系。上溪镇的“上品食品工坊”则创新推出“大企帮小店”模式,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协作机制,引进浙江速阳食品有限公司整体承租运营,为小作坊经营者提供“拎包入住”的便利条件,成为全省首个采用该模式的共富工坊。 这些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不仅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智慧,更充分展现了工坊集聚模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今年2月,佛堂镇共富工坊也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整合了当地特色佛堂羊肉和豆制品加工作坊,还计划引进2至3家特色餐饮单位,进一步丰富园区业态,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增值化赋能 小作坊带动大产业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大家在点卤的时候要把卤水慢慢点入豆浆中,豆浆变得黏稠,凝结出来的就是豆腐脑了。”“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的“豆腐工坊体验课”上,老师傅们正手把手教授着这项千年技艺。该集聚工坊依托豆腐非遗文化,建成豆腐主题公园,同时,研学基地推出“豆腐工坊体验课”,让学生亲手参与磨豆、点卤等关键工序,在寓教于乐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今年以来,“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共接待师生285人次,既推广了传统工艺,也实现了效益增收。 类似“前溪印象”这样的集聚工坊建设,为小作坊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充分挖掘作坊食品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化“坊文”“坊旅”有机融合,讲好食品文化故事。 此外,延伸产业价值,推动食品作坊生产与农业种植、农村电商等产业融合,通过作坊食品的规模生产和网络销售,带动原材料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形成“小作坊带动大产业”的良性循环,助推当地农民就业和村集体增收。 如赤岸镇的“尚阳共富酒坊”,打造高粱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承包了500余亩高粱田,实现了从高粱种植、白酒酿造到文化展示、私人定制的全产业链布局,并注册了“大寒尖”“醉尚阳”等商标,通过品牌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走出了一条“以坊带农、以农促坊”的共富新路径。 “软硬兼施” 实现安全集约发展 食品小作坊集聚园通过“软硬兼施”的创新举措,为传统作坊转型升级开辟了新路径。在硬件改造上,集聚园统一规划功能分区,彻底破解了场地受限的难题;在软件升级上,则引入专业管理团队,构建起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链条标准化管理体系。这种集约化发展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水平,更让小微企业尝到了降本增效的甜头。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创新推出的食品共享实验室模式,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共享实验室通过出厂检验共享,突破小微企业成本和技术人员储备难题,实现小微食品生产企业降本增效。”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共享实验室可为小微企业减少检验设备投入不少于10万元/家,每年减少运维成本5万元/家;既严把了食品安全关,又为企业减轻了负担,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
GMT+8, 2025-7-4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