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突袭伪军碉堡 守护一方平安

2025-8-8 11:59

摘要: 岭背自然村,位于苏溪镇与大陈镇接壤之处,属青春行政村。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岭背村这片土地上,曾回响着突袭碉堡的壮烈号角,见证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瞬间。8月5日,记者前往岭背村,探访战斗遗址,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

岭背自然村,位于苏溪镇与大陈镇接壤之处,属青春行政村。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岭背村这片土地上,曾回响着突袭碉堡的壮烈号角,见证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瞬间。8月5日,记者前往岭背村,探访战斗遗址,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铁蹄踏进浙江后,为了掠夺更多的资源和满足战略需要,在浙赣铁路沿线修建了诸多碉堡。在岭背村修建的碉堡,就是其中一座。该碉堡交由伪军的一个分队驻守。义乌市新四军研究会苏溪分会原会长蒋永长回忆说:“这座碉堡约有2层楼高,墙体厚实,内部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空间。”

伪军来到岭背村后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让村民们苦不堪言。今年94岁的村民蒋永权曾经历过那段岁月,他回忆:“当年我被抓去当挑夫,他们让我去向老百姓抢劫,我不愿意就放狼狗咬我,8个月才痊愈。”彼时,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家家户户人心惶惶,伪军的暴行如同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每一个村民的心。

为打击日军、伪军的嚣张气焰,守护百姓平安,1944年,坚勇大队决定发起行动,拔除这颗“毒牙”。行动开始前,坚勇大队侦查员与八里岭背地下情报站配合,查明摸清了碉堡周围地形特点和伪军的活动规律,决定在凌晨时发起突袭。

那一年5月14日傍晚,大队长陈福明(又名崔洪生)率30余位战士抵达后深塘村。借着朦胧夜色的掩护,他们一行人在后深塘小学老师的引领下,悄无声息地抵达了碉堡的外围,并迅速埋伏,耐心地等待着那决定性的行动时机。

次日凌晨的曙光初现天边,中队长陈雄瞅准了伪军一名伙夫出碉堡挑水的空档,果断下令,率领队伍如离弦之箭般迅速冲入碉堡。碉堡内的10多名伪军士兵,还未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便被坚勇大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一擒获。这场突袭碉堡战斗,最终俘获伪军分队长以下14人,缴获步枪14支和子弹及其他军用物资。这场战斗不仅成功拔除了敌人在岭背村的据点,也让老百姓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参战的队员称此次战斗为“瓮中捉鳖”。

如今走进岭背村,马路两旁的居民楼整齐排列,早已不见了碉堡踪影。据悉,当年的碉堡在战斗后便被拆除了上半部分,剩下的断壁残垣则在20世纪60年代被完全拆除。岭背村村民在碉堡原址上建起了4间民房,而在几年前启动旧村改造后,这座民房也被拆除了。

在蒋永权儿子蒋乐松的陪同下,记者来到塘卜山上,寻找当年战斗遗留下来的战壕。在一处农田后,可见杂草丛生的一片树林。穿过树林,蒋乐松指着前方一条弯曲的坑道说:“看,这就是过去士兵们突袭碉堡时的战壕。”

眼前的这条战壕,历经岁月沉淀,已经被泥土、杂草掩埋了大半。“我父亲当年曾参与挖战壕,当时这条战壕至少有1公里长,深度约1.5米。”蒋乐松回忆,当年他的父亲只有14岁,便跟随其他百余名民工一起,夜以继日地挖掘战壕,与伪军的碉堡仅隔五六百米之遥。如今,这条战壕可见部分只剩百米长,最深处不过六七十厘米,中间还有一处长约1.5米,深约0.5米的掩体清晰可见。战壕旁,蒋乐松感慨道:“当年战斗后,这条战壕就一直保留下来,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还常去这里放牛。”

尽管整条战壕已不再完整,但它依然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每一寸泥土都浸透着先辈的汗水和热血。仅仅只是站在这里不过十分钟,蚊虫便已叮咬得让人难以忍受,可想当年战士们在此坚守,面临的艰辛与危险远超常人想象。

下山后,蒋乐松带领记者走在村中。他指着通往村中的马路说:“这就是以前经过我们村的铁路,现在修成了马路。”在马路两侧,村民们的房屋错落有致,生活宁静祥和。“这几年都在旧村改造,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了。”在他的家中,经历过那场战斗的老父亲,身体依旧健朗,精神矍铄。

“近年来,我们聚力乡村振兴,累计实施二十余项建设项目,推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实现质的飞跃。”青春村党支部书记蒋永智表示,如今,村里的旧村改造正有序进行中,“一老一小”公园、篮球场、广场等公共设施也逐步完善,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村居美、百姓富、乡风淳的和美画卷正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徐徐展开。

高甲戏《凤冠梦》在义展演  “义者仁心”公益书画展 在沪举办  鸡鸣山社区组建平安夜巡“红蓝CP”  中秋未至饼香已浓 义亭月饼抢“鲜”上市  我市推行“五禁五要素”模式 筑牢地下室仓储安全防火墙  

义乌网

GMT+8, 2025-8-13 01: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