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溪镇下宅村,地处义西山区,距义乌城区20公里。这片土地,曾见证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第八大队)的诞生,回荡着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8月20日,记者走进下宅村,探寻红色足迹,聆听历史回响,感受从烽火岁月到乡村振兴的时代变迁。 烽火岁月:浙中抗日的坚强堡垒 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在义乌即将沦陷的危急关头,金属地区特派员陈雨笠在失去上级党组织领导的情况下,毅然于5月19日在义乌柳村共产党员杨文清家中召开为期两天的党的紧急会议,决定独立开展抗日武装斗争,誓与日寇抗战到底。柳村会议后,中共地下党组织迅速传达会议精神,广泛发动群众投身抗日。 为了方便开展日常工作,陈雨笠与胡漠一同穿越铁道封锁线,进驻下宅村,长住在村民金天厅等农户家中。自此,下宅村成为金(金华)义(义乌)浦(浦江)兰(兰溪)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之一,多项重要会议在此召开,有关根据地建设、部队发展方略等内容从这里传向金义浦兰各地。1942年7月7日,“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第八大队)”便在下宅祠堂成立。 这支队伍在战火中逐步发展壮大,成了金义浦兰抗日斗争中的中流砥柱。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第八大队与日伪顽军进行大小战斗40余次,摧毁日伪据点9个,歼灭日军近百人、伪军130余人、顽军520余人,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是开辟和巩固金东义西乃至金义浦兰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极大鼓舞了军民的抗日信心。 下宅村成为抗日指挥中心和红色堡垒,与其深厚的革命传统密不可分。早在1936年,该村就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有党员23名。1941年春,中共义乌县特派员江征帆就曾在下宅祠堂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为时半月有余,30余人参训,保卫、食宿均由下宅党支部负责承担。第八大队成立后,下宅村便有10余人参军奔赴前线,并组织了农会、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掩护革命同志。 红色传承: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力量 下宅村内一棵老樟树,默默见证着当年的烽火岁月,树下保留的一间老旧房屋,正是八大队成立地遗址。如今,见证第八大队历程的下宅祠堂古建筑已不复存在,但村口矗立的牌坊上,“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成立地”几个大字依然醒目,时刻提醒人们铭记这段历史。 依托第八大队成立地,下宅村不断把红色精神融合到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红色剧场、农耕器具博物馆、农家书屋等设施一应俱全,成了当地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我们特别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下宅村青年委员金赛勇向记者介绍,每年革命纪念日、国庆等重要节点,村里都会积极组织党员、青年和儿童开展学习活动,重温抗战事迹,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今年以来,村文化礼堂已举办红色主题教育、慰问老人、婺剧演唱等各类活动30余场(次),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接下来,下宅村还计划对文化礼堂进行升级改造,将礼堂部分区域进行改造,集中展示红色革命历史物件,让红色记忆焕发新时代光彩。 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下宅村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凤山公园、党建长廊、灯光篮球场等场所相继建成,成为村民学习健身的好去处。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约3万元。“八大队的精神不仅是抗战时期的武器,更是如今乡村振兴的动力。”在村两委带领下,乡贤和爱心村民募集资金8万余元,于去年成立下宅村慈善工作站,将互助友爱的精神代代相传。 如今,漫步在下宅村,古樟依然苍翠,老人闲坐树下,孩童嬉戏玩耍。80多年过去了,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乡村振兴的血脉,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
GMT+8, 2025-8-26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