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奔跑吧·少年”2025年全国青少年武术俱乐部联赛(套路项目)在湖北落幕。来自我市的8位青少年运动员一举包揽4金2银3铜,成为赛场上的焦点。 早在2001年,义乌被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溯古追今,明代,义乌兵“九战九捷”的抗倭传奇,见证着义乌人“崇文尚武”的基因;如今,义乌武术正以传承与创新为笔,在千年文脉上续写新的篇章。乌伤大地上,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因子,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眼名片。 作为武术之乡,义乌的“武力值”为何这般爆表?传奇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武术基因密码? 传承千年武术精髓 中华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是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上,中华武术被誉为“中国功夫”。 古代尚武是传统。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武术逐渐崛起。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方式选拔武艺出众的人才,从政策上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两宋时期,内忧外患,人们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当时,为了抗御辽、金的侵犯,除军队之外,官府还要利用民间武力,因而对民间习武之事一律加以扶持,鼓励和帮助老百姓组织各类以习武为主(兼习骑射)的民间武术组织“弓箭社”。《宋史·职官志》载:设“提举弓箭手,掌沿边郡县射地弓箭手之籍,及团结、训练、赏罚之事。” 据史料记载,义乌自古刚毅强悍,崇文尚武,南拳北腿素有名望。明朝义乌知县周士英这样评价义乌民风:“俗近秦风,喜习戈矛”“竞相比武,以名征募”。其中,义乌传统拳类统称为义乌南拳,俗称“义乌拳头”,包含百余种古老拳法,以义亭、上溪、佛堂为圆心,辐射周边地区。 义乌民间武术绚丽多彩,十八般武艺样样皆有。例如,拳种就超150种。北宋义乌籍武林高手金台编有一本武术古谱——《金台拳谱》。金台拳不仅反映了我市武术风格,更展现了传统武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2018年,金华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金台拳成功入选。老拳师龚金塔被评为第三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台拳”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查阅获悉,廿三里一带的拳术刚劲有力,义亭一带的拳术讲求实用,苏溪一带的拳术刚柔并济,佛堂一带的拳术潇洒飘逸。2019年8月,义乌南拳获评第七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上溪,义乌南拳传承脉络清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溪镇塘西村人吴樟兴学习南拳,广收学徒,是义乌南拳代表性人物之一。 义乌的武术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深厚的武力基石和群众基础,是因为它拥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基因。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武术事业发展。我市通过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不断整合全市武术资源,弘扬武术文化,充分发挥武术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武术宣传、武术竞赛、武术表演和武术培训等工作,全市武术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习武热情空前高涨。 “义乌民间武术形式多样。”市武术协会主席吴冬虹介绍,“黑虎拳、五虎拳、梅花螳螂拳、盘龙刀、叠罗汉等不胜枚举。”为此,政府部门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挖掘相关资料,汇编《义乌武术》,展现义乌武术文化风貌,为研究义乌武术等传统文化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习武让少年闪耀光芒 “嘿!哈!”9月9日晚,义乌市第三中学训练场内,整齐有力的呼喊声不时响起。一群年龄层覆盖小学至高中的孩子们,正跟着教练,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中。有的在练习套路,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有的在进行实战对抗,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在“娃娃班”,记者看到低龄段的孩子们扎着标准的马步,小小的身躯透着一股韧劲,出拳有力,眼神坚定。一滴滴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训练服,他们都毫不在意,依旧有模有样地练习武术基本功。 训练场上,每位少年自带光芒,由内而外散发的精气神,让他们自带气场。挺直的脊梁、舒展的线条、整齐划一的动作,孩子们拳脚生风,一招一式间尽显蓬勃朝气。练功房内,舞动的身影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无论是赛场还是练习场,少年们都懂得尊重对手、体谅伙伴。武术教会他们的不仅是攻防技巧,更是“正直与担当比任何招式都更有力量”。“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参加比赛,他们素养都非常好,谦逊有礼。”义乌市冬虹武术俱乐部领队祝老师评价。孩子们不仅要练招式,更要学武德,尊师重道、谦和内敛的精神早已融入每日训练中。 义乌武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对传统的坚守,更在于向现代的突围。“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培养孩子们的毅力和团队精神。”吴冬虹说。通过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一批批学生在武术道路上茁壮成长,其中不乏在各类武术比赛中崭露头角的新星。赛场上,选手们各显神通,将刀、枪、剑、棍等器械耍得虎虎生风,拳术刚劲有力,充分展现武术的魅力与传承的力量。 采访当晚,室外大雨倾盆,雨点猛烈地敲击着屋顶,孩子们专注苦练,丝毫不受影响。来自义乌市第三中学的高二学生龚文君就是其中一位,“这次比赛,我把平常的训练状态发挥了出来,没留下遗憾。”龚文君自幼酷爱武术,曾拿下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冠军。在“奔跑吧・少年”2025年全国青少年武术俱乐部联赛(套路项目)中,她更是凭借出色的武术天赋和刻苦训练,一举斩获女子组南棍冠军与女子组南刀亚军。在这群习武孩子的心里,武术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团结协作、坚持拼搏的精神源泉。每次站在赛场上,他们总有一种使命感,为了荣誉,更为了传承武术精神。据统计,近年来,义乌通过“体教融合”模式,已培育出132名国家二级及以上武术运动员。 武术文化焕发新活力 作为“全国武术之乡”,义乌学习传统武术的氛围浓郁,近年来形成了从校园到社会较为完善的传统武术学习、发展体系。 去年11月30日,2024年义乌市第十四届武林大会开赛,吸引来自义乌市57支代表队的1109名选手参赛。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为3岁。为期两天的“武林大会”包括自选项目、规定项目、传统项目、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等五大项竞技项目,设有拳术、刀术、枪术、剑术、棍术等40余种比赛。作为义乌体育的品牌赛事,“武林大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展示义乌武术魅力、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平台。 成立于1984年的市武术协会,近年来,积极开展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培养吸收武术会员。在市武术协会的不断推动下,还成立了太极拳分会、健身气功分会、散打分会、木兰拳(剑)分会、义乌三中青少年武术训练点、东方武馆、精英武馆、胜英武馆等武术机构团体,全市有武馆、训练点70余家,协会会员5000余人,习武氛围浓厚。 义乌武术,人才辈出。我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成成,是一名体育老师。9岁起,在启蒙教练吴冬虹带领下,她专攻刀棍项目,一练就是15年。2002年,成成正式转为浙江省队的运动员,职业生涯中荣获第十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刀术冠军。除了不断探寻竞技武术发展之路,成成希望通过更好的教学方式,让义乌武术新星传承接力。“现在很多小学开设了武术课程,虽然中国武术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她说。致力于推广传授金台拳的体育老师龚妙媛也认为,向孩子等群体普及拳术,让他们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能让义乌传统武术很好地“走”下去。 义乌武术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国内外的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清早,在晨练的人们中总能看到外国人苦练武术的身影。来自阿根廷的阿曼多常常身着练功服,行云流水的招式吸引不少路人驻足。他还因为痴迷武术,为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武强。为了精进武艺,他专程来到义乌等地拜师学艺,系统学习散打、擒拿等实战技巧。多年来,武强勤学苦练,掌握了太极拳、南拳、长拳、北拳,以及蛇拳、螳螂拳等十余种武术,还深入钻研杨氏、陈氏太极拳。武强笑言,高手都“藏”在公园里,自己一有时间就会去江滨公园、南山公园、鸡鸣阁等地锻炼,与武术爱好者切磋交流。在武强看来,中国功夫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功夫、了解中国文化。 “传统武术是文化瑰宝,抢救、挖掘、整理和传承传统武术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吴冬虹表示。如今的义乌,在坚守武术文化精髓的同时,也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浪潮,全力让“全国武术之乡”这张金名片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
GMT+8, 2025-9-12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