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稠江街道“家校医社”联动儿童慢病管理行动在稠江小学启动。 据悉,这是全市首个针对在校学生开展的儿童慢病管理行动。此举标志着我市在儿童健康治理领域迈出了创新探索的重要一步,开启了由家庭、学校、医疗机构与社区四方协同推进儿童慢病管理的新模式,为构建儿童健康成长生态圈提供有力支撑。 应运而生 儿童慢病亟待早期干预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我国少年儿童的慢病问题日益突出,肥胖、近视、龋齿、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严重隐患。 如今,“小眼镜”“小胖墩”“小驼背”等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学生因健康问题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看似“成长中的小毛病”,若不及时干预,极有可能发展为成年后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度近视等,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在此背景下,稠江街道“家校医社”联动机制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早期筛查、动态监测、分类干预、健康教育等手段,构建起儿童健康问题“早发现、早干预”体系,从源头上遏制儿童慢病的发生与发展。 可以说,此次“家校医社”联动儿童慢病管理行动,不仅是稠江街道联合多部门在儿童健康领域的一项创新实践,更是对国家关于儿童健康政策的积极响应。该行动有望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 全周期管理:从入学到毕业,建立全过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动态监测,实现从入学到成长的全周期健康支持。 全维度干预:涵盖营养、运动、心理、视力、牙齿等多个方面,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全社会参与:引入志愿者、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营造全社会关心儿童健康的良好氛围。 多方联动 构建儿童健康守护新体系 “家校医社”联动机制的核心在于“四方协同”:家庭是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是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支持,社区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四方力量的整合,不仅打破了传统儿童健康管理模式的壁垒,更实现了从“被动诊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让‘小胖墩’‘小眼镜’少一些,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启动仪式上,医院方相关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作为本次行动的核心医疗支持单位,义乌市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义乌医院)派出由儿科、口腔科、眼科、心理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将深入相关学校开展健康筛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干预,并提供长期跟踪服务。当天,该院专家团队紧扣儿童健康核心问题,以专业讲解、实操演示、互动答疑等方式,给在场人员带来“儿童身高促进与管理”“龋齿的预防与家庭护理”“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急救”三大主题科普课程。 稠江小学作为首批试点学校,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开设健康课程、组织健康活动、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 稠江街道高新社区则发挥基层治理优势,组织志愿者开展健康宣教、亲子活动、家庭支持等服务,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儿童健康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闭环。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在慢病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总觉得孩子胖一点没关系,现在才知道肥胖可能带来这么多的健康隐患。这次活动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学育儿知识,也意识到作为家长,要成为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采访中,有家长表示,过去对孩子的健康问题关注不足,往往是等到“生病了才去看医生”。而通过此次活动,大家意识到,儿童健康管理应从日常做起,从饮食、运动、作息等细节入手。 “少吃零食多运动,少喝饮料多吃菜,不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大家都是自己健康的‘小主人’!”在启动仪式上,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健康知识,鼓励他们从小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实现从“要我健康”到“我要健康”的转变。 儿童健康不仅关系个体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此次启动“家校医社”联动儿童慢病管理行动,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创新和健康探索。正如稠江小学校长丁国钦在致辞中所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滋养。”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社区的协同努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GMT+8, 2025-9-17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