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郑香小吃:“一笼梅香”里的义乌情义

2025-9-22 08:42

摘要: 在义乌这座日新月异的商贸城市里,散落在街头巷尾的老店,或许没有炫目的招牌,也不曾登上榜单,却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守护着最地道的市井风味。它们不仅是时光的见证者,更是一代代人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符号。 ...


在义乌这座日新月异的商贸城市里,散落在街头巷尾的老店,或许没有炫目的招牌,也不曾登上榜单,却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守护着最地道的市井风味。它们不仅是时光的见证者,更是一代代人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符号。

今天起,本报特别推出《义乌老味道》专栏,将镜头对准那些藏匿于街头巷尾的小店,挖掘那些传承多年的美味和老店背后的故事,唤起人们对“老底子味道”的共鸣与怀念。

▢ 见习记者 陈张彪 文/摄

9月19日凌晨4点的义乌,宾王拉链街的霓虹还沾着夜的倦意,六区的一条巷子里,“郑香小吃”的暖黄灯却已亮起。店家的女主人韩香莲系上粗布围裙,将泡软的义乌农家梅干菜倒进瓷盆,深褐色菜叶裹着水汽,咸香骤然弥散。灶台边,男主人郑关松正揉着老面,“咚咚”声敲碎晨雾。

这对夫妻,一位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郑关松,一位是来自江西乐平的韩香莲。“郑香小吃”的招牌就藏着他们的缘分:“郑”是他的姓,“香”是她的名。这名字不只是两口子的念想,更像义乌这座城的真实写照——本土与异乡的相遇,终究酿成了醇厚的滋味。这晨曲,他们已经奏了33个春秋:从三轮车到小铺面,从篁园新村的街角,到词林小区的路边,再到现在这深巷里头,梅干菜的香气早跟着义乌的晨光,漫过了一条又一条街,也裹着这座城最动人的“情义”底色。

三轮岁月:

义乌“成长”中的热乎念想

“义乌的梅干菜,跟外地的就是不一样。”郑关松捏着包子褶,眼里满是笃定。1992年,夫妻俩推着三轮车在篁园新村支起摊子,没拜师、不懂经营,只想着“靠手艺挣踏实饭”。

为了贴合义乌人口味,他们将梅干菜与新鲜肉馅按1:1的比例拌匀,用老面包成小笼包。蒸屉掀开时,咸香混着麦香涌散,连路过的货郎都忍不住驻足。那时候的义乌,正踩着转型的鼓点往前跑,第四代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工人们揣着刚领的工资,往三轮车边一坐,点笼包子配碗热豆浆,边吃边聊“今天砌了多少墙”;刚起步的小商贩,算完账一路小跑过来,狼吞虎咽塞几口包子,又匆匆赶去早市占位置;附近的老人牵着放学的孙辈,也会买两个包子当零食。

最忙时,夫妻俩一天卖四罐豆浆,三轮车边挤得转不开身。韩香莲煎饺的铁铲“哐当”不停,袖口溅满油星;郑关松包包子的手酸到抬不起,仍念叨“多包一个,别让客人空肚子走”。后来,因城市建设需要,他们把摊子挪到了词林小区,6张矮桌天天坐满了食客,晚来的人捧着碗站着吃,汤汁滴落在鞋上也不在意。

老客的情谊藏在细碎的时光里:货车司机陈师傅每天凌晨五点来吃包子,逢年过节还会从老家带来橘子,塞给夫妻俩说“给孩子尝尝”;吴老太每天雷打不动来买两个包子,给瘫痪在床的老伴儿吃,韩香莲总趁她不注意,悄悄多塞一个,同时还轻声提醒:“老人家胃口小,分着吃正好。”那时没有正经招牌,街坊却都记得“卖梅干菜小笼包的夫妻,人实诚,馅足”。

小店烟火:

“有情有义”的家常暖意

2002年,“郑香小吃”有了固定铺面,门楣的招牌藏着夫妻俩的心意:“用我俩的名字取名,想把味道扎在这,不挪窝了。”搬店那天,老客李大叔跟着三轮车追两站路问地址,安徽小伙王小兵特地来帮忙搬蒸笼——当年他没钱吃饭,韩香莲给他提供过免费的豆花。

如今进店,不见服务员却格外自在:客人自己盛粥,端刚出锅的煎饺,熟客见韩香莲忙,会顺手递过面粉袋,像在自家厨房帮忙。“他们知道我们忙,都主动搭把手。”韩香莲话音刚落,熟客老楼就打趣要打折,她笑着回应:“下次送油条。”笑声混着煎饺子的滋滋声,成了巷弄里最鲜活的背景音。

后厨没有隔断,韩香莲坐在门口包饺子,郑关松在灶台忙活。有人问她:不怕客人看后厨吗?她笑答:“都是真材实料,有什么好藏的。客人放心,我们也踏实。”这份信任,恰似义乌市场,不论出身出处,有诚意就有位置。

菜单几十年没变,泛黄的红纸上写着小笼包、煎饺、油条等几样。有新客劝她加点时髦品种,她摇头:“这些最拿手,味道稳当,不能让老客不习惯。”梅干菜小笼包的配方33年未改:义乌农村收的梅干菜泡3小时、淘洗五六遍;五花肉肥瘦三七开,剁得粗细适中;老面提前醒发,揉面力道均匀,蒸出的面皮松软有气孔。

趁热咬一口,咸香与鲜美在口中炸开,汤汁流到嘴角让人急着舔舐,这就是老义乌的味道,让顾客记得一辈子。

光阴传承:

“一笼梅香”里的城市品格

做早餐是件“苦差事”,夫妻俩早已习惯与星辰为伴:凌晨3点多起床,4点开门,生火、揉面、调馅,一直忙到上午10点多。冬天,韩香莲的手被冻得通红,捏包子褶仍然麻利;夏天,灶台边温度超40℃,郑关松的汗衫湿了又干,后背结着盐渍。

“一年到头几乎不关门,除非实在有事。”有次夫妻俩家中有事暂停营业,老客十几个电话打来,询问情况,有的还说:“没吃包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从此,他们索性不歇:“看客人吃得香、聊得热闹,就忘了累。”

去年冬天,在上海工作的小骆一下高铁就直奔小店,刚咬一口梅干菜小笼包就红了眼:“我在外头吃了好多家,都不是这个味。一口就想家了。”老客开玩笑让他们传手艺,韩香莲心里暖烘烘的。她和郑关松早就打算好了,老了就把手艺传给孩子,“让梅干菜香在义乌巷子里一直飘下去”。

上午9点,巷子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郑香小吃”依旧热闹。蒸笼里冒出来的袅袅热气,映得韩香莲的脸一片通红;郑关松刚捞起一锅油条,金黄酥脆,咬一口能听见“咔嚓”的声响。这里的味道,也常吸引着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来自杭州的食客陶影和妹妹陶佳佳坐在小桌旁,边拍照边讲述着她们是如何在小红书上发现这家宝藏小店的,一旁偶尔还传来几声爽朗的笑声。

33年,义乌日新月异:三轮车换成了小汽车,小巷周围起了高楼,可“郑香小吃”的味道没变。时光荏苒,可就是这样一家藏在巷弄里的小店,成了老义乌人心中的“念想”,也成了新义乌人感受城市温度的窗口。

晨光穿过树叶,给“郑香小吃”的褪色招牌镀上金边。梅干菜香飘远,融进晨光与食客心里,也飘向这座城市更璀璨的未来。而这份味道里藏着的,是异乡与本土的相融,是人与人的真诚相待,更是义乌有情有义、开放包容的生动诠释。


“金华好人”廖薇坚守婺剧二十余载  郑香小吃:“一笼梅香”里的义乌情义  74箱爱心物资 启程奔赴四川巴中  丫溪村板栗迎来丰收  当代浙江木雕艺术作品巡展在京开启  义乌三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入展  

义乌网

GMT+8, 2025-9-22 11: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