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顺利运营,离不开街道的帮助!”在福田街道伟业大厦近万平方米的选品中心,“一米供应链”负责人朱荣芳一边向外商推介义乌商品,一边感慨道。今年5月刚入驻时,面对上千家供应商、近9万种商品可能带来的海外侵权风险,朱荣芳一度感到压力不小。福田街道商城社区党委了解情况后,迅速协调市场监管部门上门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出海的后顾之忧。 这一幕是商城社区以党建引领跨境贸易服务的缩影。在这片仅3.58平方公里的“微型国际舞台”上,聚集着32幢商务楼宇和54幢住宅楼,超过2000家企业在此扎根,其中跨境贸易企业占了一半以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区限上批发贸易额达到152亿元,约占全市总额的四分之一。 支撑这一成绩的,是一张由党组织织就的立体服务网。298名党员组成了10个企业支部、5个楼宇支部和27个商协会共建支部,将服务延伸到了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在福田CBD跨境贸易企业服务中心,市场监管自助办件机让企业“少跑腿”,金融服务窗口则有泰隆银行、稠州银行轮流值班。围绕企业实际需求,社区还打造了四大特色服务板块:“知”域开展财税培训200余场,“策”域定期举办政策茶话会,“链”域组织合作沙龙,“创”域联合义乌工商职院共建创业基地。今年以来,已成功孵化30多名创业者。 针对企业出海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难题,社区还推出“三师助企”服务。在不久前的一场专题培训上,50多位外贸企业代表挤满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培训室。法律专家俞俊奇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账户冻结后的应对策略,台下听众认真记录,仔细聆听。会后设置的“一对一”咨询区更是热闹,律师、税务师、会计师现场为企业把脉开方。“这种打包式服务,就像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参会企业代表庞小莉说。 服务不仅惠及本土企业,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创业者。伊朗留学生玛索在尝试跨境直播创业时,遇到了产品采购和资金方面的困难。“洋街长”王伟了解后,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并带她对接“一米供应链”的选品仓,现场协助翻译沟通,帮她解决了创业初期的难题。 在社区打造的共享生态中,各类资源正不断汇聚。多功能路演区内,非洲客商在观摩赢星贸易的小家电产品;同一展厅里,来自汶川的刺绣、巴中的竹编,通过“街道下单+当地制作”的模式,年均成交额超过3亿元,带动1300多人就业。社区还设置了6个免费创业工位,供“海草哥”等跨境电商团队开展AI直播培训。每月举行的“老总茶局”,则让企业主们在轻松氛围中交流经验、对接资源。 随着世界侨商中心19幢新楼宇加速崛起,这条红色纽带正串联起更广阔的资源。金融机构、高校、市场监管力量在此汇聚,政策宣讲、银企对接、人才沙龙等服务精准靶向企业需求。商城社区党委书记刘训恒表示,他们将持续深化“三师助企”机制,每月开展专项护航行动,助力更多“中国制造”扬帆远航。 |
GMT+8, 2025-10-30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