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商城遇大“咖” 转角有风景

2025-11-21 08:46

摘要: 初冬的午后,和煦的暖阳洒落在商城的大街小巷。走进义乌金融商务区的“箱见乌托邦”咖啡亭,两位年轻白领正捧着温热的咖啡杯,松弛地倚靠在沙发椅上低声交谈。玻璃门上,“茶与咖啡,跨越山河的邂逅”标语,无声诉说 ...


初冬的午后,和煦的暖阳洒落在商城的大街小巷。走进义乌金融商务区的“箱见乌托邦”咖啡亭,两位年轻白领正捧着温热的咖啡杯,松弛地倚靠在沙发椅上低声交谈。玻璃门上,“茶与咖啡,跨越山河的邂逅”标语,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开放气质。

在义乌,一种全新的公共空间叙事正在生成。当咖啡香从商业街巷飘入楼宇会客厅、创客空间、社区,在这座以商贸闻名的城市,咖啡的温度正为文化肌理与情感纽带注入新的活力。

从“功能盒子”到“情感枢纽”

传统认知中,社区公共服务空间是相对严肃的,城市转角的有限空间是寸土寸金的,而集装箱则是物流经济的载体。勇于创新的义乌人,正用实践赋予这些“容器”全新的文化生命。

福田街道的“箱见乌托邦”,巧妙利用集装箱的模块化特性,将楼宇服务、涉外调解、创客孵化等功能浓缩于方寸之间。醒目的咖啡吧台成为天然磁场,吸引着匆匆来去的白领驻足。一杯普惠价拿铁,消解了商务区的疏离感,让“楼宇会客厅”流动起温情。正如咖啡师小陈观察:“中午最热闹了,这里最受欢迎的咖啡是拿铁。一杯咖啡的时间,陌生人成了熟面孔。”

“便利,实惠,还有氛围感吧!”在附近一家贸易公司就职的厉悦是四川人,每周都会来几次,有时跟同事,有时就独处。“以前觉得社区服务就是办证、咨询,现在发现还能社交、放松,甚至激发灵感。”集装箱空间不大,却像一处针脚,将公共服务、人文关怀与城市活力细腻缝合,让冷金属焕发出暖温度。

稠江街道的探索更具先锋性。毗邻轻轨站的高新社区“TOD众创空间”,虽然才迈出硬件成型的第一步,但具体方案、计划已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中。该场所以“创驿盒”集装箱会客厅为形态,以交通枢纽为依托,努力将其打造成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的示范平台。

“信息墙滚动着租房与招聘信息,文创角展示着本土设计……一楼是咖啡客厅,也是小微创业项目的首秀平台。二楼具备创业培训、政策宣讲等功能,是思维碰撞、项目对接的‘共享办公区’,也是举办路演、融资洽谈的‘创业孵化器’,小空间大利用。”在高新社区党委书记吴志明看来,这些场景的落地并不遥远。这里既是城市温度的传递站,也是创意变现的试验田。

就在数日前,一位在国际商贸城做餐厨生意的小区业主,带着好奇心走进这处众创空间,碰巧遇到了正带着社区几人在此展开“头脑风暴”的吴志明。“布局很时尚,构思很巧妙,外面再增添一些文艺风的标志牌等,轻轨站旁的这道风景线肯定会吸引很多人来打卡。”双方交谈中,这位业主不仅提出了建议,还说出自己想在城区扩大生意规模的想法。没想到,就在社区的牵线搭桥下,他的设想很快成真了,相关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中。

“转角之处不仅有文化,还有生意”,成为空间赋能的最佳注脚。眼下,这些空间不再是单一功能的“盒子”,而是通过“咖啡”这一媒介,催化出交流、协作与创新的“化学反应”。

当“工作场”遇见“咖啡香”

在很多城市的社会实践中,咖啡被赋予了超越饮品的社会价值,成为党建引领下柔性治理的创新载体。这方面,义乌也在积极探索中。

咖啡早已成为青年融入的“润滑剂”。“这一次,终于在义乌有了自己的家”“给工作来点乐趣,给生活来点甜度”“以多元文化解法,打开世界生意经”……位于义乌金融商务区醒木咖啡墙上的这些标语,直击新义乌人的情感需求。

在福田银座B座的商城社区,也植入了咖啡文化。11月19日下午2点左右,温暖的阳光洒落在玻璃窗上,一旁几个相对独立的小屋内,各坐着一位年轻人,他们或埋头在手提电脑上写文案,或用手机处理事务,桌上无一例外地放着一杯咖啡,对面的小长椅上则随意地摆放着外套、包袋等物品。这些都是在金融商务区打拼的青年人,来这里点杯咖啡,再找个安静的角落,专注忙自己的事。

一杯普惠咖啡、一个不设门槛的座位,让这个“工作场”成为青年精神归巢的“第三空间”。午后阳光下,手边的咖啡陪着它的主人伏案工作,此情此景也是这座活力、包容的城市对奋斗者无声的催化。

“这些群体中70%以上是35岁以下的‘新义乌人’,我们因地制宜推出各项服务举措,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与时俱进地贴近年轻人的需求、喜好,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赋能。”福田街道商城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日,该社区主办了一场以“喝杯咖啡谈个生意”为核心的市集活动,现场融合政策科普、生活服务、美食体验、思想碰撞等多重元素,为辖区职场青年搭建了一个“轻松交流、高效对接、收获满满”的优质平台。

在北苑街道望道社区一楼的一角,我们也看到了咖啡吧的影子。一旁就是阅读区,桌椅、书籍等一应俱全。“我们社区企业多,从业人员中年轻人居多。楼上开辟了公益培训空间,每周固定时间开课,挺受欢迎的……”据望道社区党委书记金佳美介绍,该咖啡场所主要服务于企业上班族、陪孩子来上课的家长,以及来此处运动健身的市民。“之前曾推出过社区联名款咖啡,一杯美式9.9元,一杯拿铁12.9元,价格比较亲民,大家反响还不错。”目前该咖啡吧正在升级改造,即将焕新上线,准备在原有的咖啡品类基础上推出养生咖啡,以适应更多人的需求。

近期,望道社区还创新推出“骑行+咖啡”社区服务新场景,以一杯好咖啡为媒,链接企业职工与社区,开启社企活动新篇章。趣味骑行活动中,社区在骑行路线中设置咖啡驿站,吸引众多青年职工驻足品尝,为骑行增添别样风味。据了解,这款由社区与本地企业联名定制的咖啡,价格亲民,不仅承载着社区的温度,更成为青年群体社交新纽带。

当“工作场”遇见“咖啡香”,工作压力与生活张力和谐共生,松弛有度,不失为一剂减压良方。

公益情怀如何穿越商业周期

情怀落地,终需面对现实的拷问。

同样一杯拿铁,在纯商业化的知名咖啡门店可以卖到三十多元,而在这些文创空间大多只需二十几元。差价的背后,有运营模式的不同,有品牌的差异,也有硬件和软件之间的距离,还有受众群体的多寡。至于口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采访情况来看,这些被“请进”文化空间的咖啡有一些共同点。比如,空间有限,一般只有1名咖啡师,营业时间大多为上午9点至下午6点,前来光顾的人不多。

“尽管场地免费,但人工与物料成本高,如果没销量的话,不要说利润了,肯定会亏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坦承面临“无利可图”的运营压力。

低价策略虽惠民,却难覆盖成本,单一咖啡销售能否支撑空间运维?作为文化载体,咖啡空间需要平衡公益服务与商业逻辑,过度商业化恐失初心,而单讲情怀又何以维持?如何联动企业、社会组织,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当面临造血功能缺失、服务边界模糊、资源整合瓶颈等困境时,需探寻破局之道。

可喜的是,一些镇街已在积极尝试。比如,稠江街道高新社区的“TOD众创空间”尝试“以空间换服务”,将咖啡厅作为小微品牌孵化器;福田街道商城社区探索“合伙人”模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联合运营;北苑街道望道社区计划推出“养生咖啡”拓展客群。这些探索指向同一方向——通过功能复合与资源嫁接,构建可持续的共生生态。

上述种种,表面上看似咖啡文化传播途径的一种拓展,本质上则是一场关于城市温度的革新。在国际商贸城的喧嚣之外,青年创客能在集装箱里找到第一笔订单,外籍客商可于调解室内获得归属感,陪读家长手捧联名咖啡静享阅读时光。当咖啡香从一些文创空间、社区大楼袅袅升起,它丈量的是一座城市对异乡人的包容半径,对创新者的支持力度,以及对生活美学的理解深度。

义乌街角的咖啡里,沉浮着全球贸易的倒影,也沉淀着异乡人变成“新家人”的旅程。这杯商城大“咖”,冲泡的不仅是咖啡豆,更是一座城市对“人”的深切关照。它仿佛在提醒着我们:繁荣的城市,不仅要有抵达世界的轨道,更要有安放人生的温度。


全省“村拍”大赛收官 义乌队摘金夺银  商城遇大“咖” 转角有风景  一位母亲用十余年“烘焙”创业诗篇  一盏灯传三代 接力跑出“光”速度  浙江U18男排全运会夺金 义乌运动员陈奕帆发挥出色  

义乌网

GMT+8, 2025-11-21 11: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