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义乌市三龙线业有限公司成功竞得位于大陈镇的一宗11.54亩工业用地。与传统的供地方式不同,该地块通过“竞地价+竞税收+摇号”的新模式成交,标志着我市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作为首宗试点地块,该企业最终以200万元/亩的地价(起始价140万元/亩)和30万元/亩的税收承诺成功竞得,实现了“优选企业、平抑地价”的改革预期,还为后续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机制落地 破企业用地瓶颈 “通过新模式拿到了土地,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了!”谈及义乌新推出的工业用地出让模式,“三龙线业”董事长黄志洋用“公平公正公开”来评价。 作为长期租用厂房的成长型企业,“三龙线业”虽年均增长率与亩均税收表现良好,却因传统供地门槛限制,难以突破产能瓶颈。“新政策为我们开辟了新路径。”黄志洋表示,“竞得土地后,我们已经着手在设计图纸,计划首次投入8000余万元建造新厂房和购置新设备,专注纱线生产,预计大幅提升规模效益。” 近年来,义乌推行“数据得地”模式,通过对企业的产业类型、产值规模、亩均税收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估、综合赋分后按序供地。该模式保障了优质规上企业“凭数据说话、坐等供地”,但也存在部分快速成长的企业因评分不足而难以拿地扩产。 为此,我市延续“亩均论英雄”的发展理念,创新供地方式,放宽工业地块准入门槛,仅设准入负面清单,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网上报名。此举推动土地资源向高产出、高前景企业倾斜,通过市场化配置的作用,提升工业用地集约化水平,最终实现“寸土生寸金”的目标。 改革推出后,我市选定大陈镇为首个试点镇街,并以纺织服装产业为试点领域。 构建全链条机制 阳光操作保公平 为确保改革实效,我市构建“三步走”全链条机制,以激活要素配置效能。 一方面,结合各镇街产业规划,为每宗地块设定“准入画像”,明确竞买企业的行业类别、规模、亩均效益等门槛,以及出让年限、起始地价、亩均税收起始标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等核心指标,确保土地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另一方面,推出“三维递进式”竞价体系,以“价、税、序”为核心要素实现精准筛选。首轮环节竞地价,设上限200万元/亩;触及上限后转入亩均税收竞逐,设上限60万元/亩,以税收贡献论高低;在双项均达上限且竞买企业超5家时,引入“历史贡献排序+随机摇号”机制,确保优质企业以合理成本获取土地。 为保障竞价过程中的阳光透明,市经信局出台相应办法规范流程,严格审核企业申报与部门评审,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同时,依托义乌产权交易所技术,开发工业用地市场化出让系统,集成报名、资格审查、竞价、公示、归档五大模块,实行全流程线上操作。该系统实现“过程可追溯、结果可查询”,以数字化手段杜绝“暗箱操作”,用地申请实现“一键”办理。 此外,市经信局还构建了“专班预审—线上挂牌—履约监管”全链条管理机制。参与竞拍前,企业须通过专班联合预审,确保符合产业定位与投资承诺;土地出让后,同步纳入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设置保函要求及签订监管协议,确保土地“供得出、用得好、管得住”。 目前,我市已开展线上政策解读超千次,覆盖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线下走访宣讲500余家,目标企业知晓率达100%。除大陈镇首宗地块外,佛堂镇、义亭镇已挂牌出让2宗土地,面向纺织服装、日用品、化妆品企业,加速形成可复制模式。 “我们将借助新模式,持续加大工业用地保障力度,在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和优质增资扩产项目外,对一般项目以公开的‘限地价竞税收’方式供应,以此推动政府部门从资格准入转向市场主体择优选择,并从‘价高者得’转向‘亩均税收高者得’的双转变。”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将继续依托工业用地全周期管理平台,动态跟踪地块产出效益,强化“亩均论英雄”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GMT+8, 2025-11-24 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