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压力:向管理要效益 向市场要业绩
近年来,陶瓷行业“涨”声一片,企业面对成本上升的压力,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四川米兰诺陶瓷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何德祥在12月10日在陶城微博上发表微博表示,“两年前,夹江的普工一般在800-1000元的月薪,现在1400往上走是最低的了;两年前夹江的天然气价约1.5元一方,再住前是6毛多一方,现在是2.55元一方(煤转气价格接近);两年前800×800(mm)的聚晶微粉砖40多元一片,现在25元左右一片(夹江价)。” 在全国,类似于夹江这样只涨成本,产品价格不涨的产区,还有很多。对此业内有专家认为,像夹江这样的产区,因为整个产区的产品价值较低,所以成本每增长1%,都会让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果整个产区的产品价值提升的幅度比成本增长的幅度还要快、还要高,那么成本增长的压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就不会存在很大的压力。 目前很多外产区都赚的是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企业纯粹就是一个加工厂,卖砖也只是卖加工费。所以一旦失去了资源优势,一旦政策不利于企业发展,那么这些企业就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和恶劣的市场环境,企业该如何来应对?记者在采访广东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念超时,他认为,企业要应对成本的压力,最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提升经营品质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张念超表示,随着企业对品牌力量的认识不断在加深,到明年,各大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将不断地强化;其次,企业应该从管理上做重大的变革,通过管理的加强,尽量的压缩企业的成本,以此来弥补物价的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再次,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让产品更加丰富,尽可能的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同时,加强企业在生产方面的计划性,做到批量生产,减少转线的时间,以此达到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性,减少次品,节约成本。 实际上,对于成本的上升,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成本的压力不是某一家企业的压力,而是整个行业都会存在这样的压力,通过练内功来规避风险才是最重要的途径。 张有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企业应该向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要业绩。他表示,目前大企业在管理中做得还是不错,但是在管理程序化上却也存在不足。企业管理要先走标准化、程序化才能计算机化。从目前的状况来说,我们现在还没走程序化。很多陶瓷企业现在用一些管理软件,因为没有程序化的基础,所以只能沦为做企业报表的工具,而这些软件应该是用来作为决策工具使用的。据调查,企业管理在标准化和程序化以后,可以为企业降低10%—30%的成本,所以应该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现在的陶瓷企业基本上还属于后馈式控制,也就是为产品找市场,什么好销就生产什么。而在国外很多做得好的企业都是前馈式控制,也就是事先控制。Iphone为什么好销,就是在于其对人性的把握、对消费者心里的把握。后馈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产品是有寿命曲线的。当发现某件产品在市场上很畅销之后才进行大量生产,等产品生产出来的时候,或许已经过了产品的最佳销售峰值了。”张有卓如是说。 厂商矛盾:提升经营品质 协同发展共进退 从陶瓷企业品牌近十年的发展不难看出,品牌企业或者商家对于业绩的提升都还依赖于在规模上的扩张。但是,随着近几年卖场的不断扩张,不少品牌为了抢占资源而大势扩张店面,当整个市场大环境都较冷淡时,销售量不断下降时,店面的成本等费用就成为了让经销商无比头疼的问题。据统计,在全国的各大卖场中,有40%的品牌和60%的卖场是处于亏损状态。所以,撤店、退店、关店、卖场难招商等现象,成为了2011年建陶流通市场的一个热点。在这样的情况下,鹤岗、洛阳、大连、深圳等地的红星美凯龙都难以支撑,相继关闭,也凸显出卖场过剩和市场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 店面的过剩导致的成本剧增,在销量提不上去的情况下,经销商也经不起持续亏损,撤店似乎已经成为了明年的必然。撤店的结果势必造成企业和经销商的矛盾激化,一方面企业希望通过规模的扩大、渠道的拓展等方式来提升销量,对于经销商的撤店行为肯定不认可;另一方面,经销商也将难负成本重压,对于企业希望不断扩张店面的战略持抵触的心理。 在企业与经销商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将会出现企业更换经销商或者经销商“撤退”的现象。有专家预计,从明年开始,更换品牌代理的经销商将更为普遍。 除了企业在规模扩张与经销商之间产生的矛盾以外,企业对经销商的业绩要求和向经销商拼命的压货等操作方式,也将在本来就不好的市场形势下,更加激化两者的矛盾,这个结果也促使经销商对于企业的不信任增强。 记者在采访一些经销商时,他们也对企业向经销商压货的方式感到厌恶,对于企业推荐的一些产品持怀疑态度。记者在前不久参加一个企业的年会时,企业的工作人员就私下里悄悄对记者说,“现在很多经销商根本不信任企业推介的产品,所以在年会中我们请了一些行业中的专家来为经销商推介产品,这样的效果好了很多。” 张念超认为,到了2012年,品牌代理商将更加理性,盲目扩店的现象将很难见到,相反,如果店面持续亏损,代理商将进行市场的优化,店面的定位将更为清晰,专卖店和专区的形势将互为结合发展。 在当前的市场形势,对于2012年终端的发展,张念超认为,业绩提升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经营品质提升的基础之上。当一个店面在销售中,一旦不能达成量上的突破时,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就一定要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加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在规模得不到扩大甚至还会减小的情况下,企业肯定会从提升经营品质、寻求优质客户、从合作层面上寻求统一的厂商协同发展方针等几个方面去着力。 四川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龚明威在分析厂商可能出现的矛盾时认为,厂家与经销商应该患难与共。龚明威说,“市场的萧条不可怕,怕的是厂家、商家不一条心。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力断金。为大局计,从今年4月份以来新万兴便没有出方案让经销商做促销活动,而是改为点对点的对经销商进行协助。第一,改善卖场环境,帮助经销商卖场装修、设计等;第二,注重终端店面员工素质的提升,应经销商的需求公司派专人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培养和产品知识的提高等;第三,改变销售方法;第四,改善当地的市场销售策略。由于各个市场环境不同,公司没有统一做促销活动,也减轻了经销商的销售压力,通过厂家与经销商相互理解,虽然销售量不乐观,但人心依旧在。” |
GMT+8, 2025-5-3 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