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可使脑瘫发生率降为9.4% 据“鹰爸”介绍,“裸跑弟”的出生报告上写着:左脑室出血,脑蛋白密度低下,血管瘤、脑水肿、黄疸、脑容量小。姚英民指出,左脑室出血、脑蛋白密度低下、脑水肿,这几项显示出孩子有明显的脑损伤,问题较严重,如不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可发展成脑瘫。 所谓早期干预,是通过对高危儿进行各种感官刺激、提供丰富的环境教育以提高早产儿的智力能力的各类训练。“是根据婴幼儿智力发育规律,促进可能发展为脑损伤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视听障碍和行为问题等)的高危新生儿的潜能发挥,预防或减轻发展成脑瘫、智力低下等伤残情况的发生,使其智力发育赶上正常儿童”。姚英民介绍说。 研究结果证明,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而对于脑损伤的孩子,姚英民则表示,轻度者不用特殊治疗,部分中、重度者,经过积极有效治疗和早期干预,大部分可得到明显改善,追赶上足月儿,有的甚至治愈。 在姚英民提供的研究数据中,2001-2004年间,一项全国29个单位协作组参与的调查研究也可说明问题。在2684例早产儿中,有1390例进行早期干预,1294例进行常规育儿,干预组:自早产儿出院开始除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外,指导家长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出现运动异常者做相应康复训练。常规组:只接受相同的育儿指导。结果,到孩子1岁时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9.4%(13/1390),常规组为35.5%(46/1394)。这样的话,早期干预可使脑瘫发生率从35.5%降到9.4%,以我国每年出生约100万早产儿算,每年可减少早产儿脑瘫20000余名。 不要错过6个月前的治疗干预最佳期 早期干预治疗之所以如此有效,姚英民解释到,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早期(0~6个月),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脑细胞的增长速度也相对很快,是脑细胞的最佳增殖期。给予足够的运动及感觉刺激后,进而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脑损伤也处于康复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治疗后运动障碍较易恢复。早期矫治对预防由于姿势及运动异常引发的继发性损害(关节挛缩、肢体变形)有益。 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大,孩子代偿能力强,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治疗效果。“所以说,6个月前,是最佳干预治疗期,家长最好不要错过这个好时机,”姚英民呼吁说,否则治疗干预效果就会降低。 -专家点评 “鹰爸”的魔鬼训练合理吗? 赞 1.训练从出保育箱开始 按照“鹰爸”的说法,孩子从保育箱里抱出来的第10天开始,无论寒暑,父母都坚持给他游泳,水温始终控制在恒温25℃,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孩子4岁了,训练还在继续。 对早产儿的早期干预强调一个“早”字,这一点,“鹰爸”算是抓住了时机,让“裸跑弟”能在6个月内的最佳治疗干预期,争分夺秒进行恢复。还有贵在坚持,如果干预不能持续进行,也会让孩子的恢复效果打折扣。 2.训练项目多元化 从“鹰爸”的介绍中,孩子的训练项目五花八门,有跑步、爬山,还有每天3公里快走慢跑训练,爬绳荡桥,练习滑轮车、踏板车、自行车等,这中间还穿插了给孩子报名各种训练班,进行武术、跆拳道、街舞训练。 姚英民介绍,早期干预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不必拘泥于一些传统的运动方式,比如一个床单、一个皮球都能帮助孩子进行训练,重点是要通过专业的测评,发现孩子问题所在,然后制定针对性的训练项目。 |
GMT+8, 2025-5-3 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