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记者从义乌市委组织部“追忆老乡镇,传承好作风”主题活动新闻发布会暨2013年组织工作通报会上获悉,今年义乌组织工作“1号工程”是抓镇街干部队伍建设。本月中旬,义乌市委专门下发了相关的实施意见,用更新的载体、更好的制度激发乡镇干部的工作干劲和活力。
【一个创新载体】 让老乡镇干部说说 怎么跟群众交朋友 “现在很多乡镇干部都是80后,不善于讲群众语言,不会跟群众交朋友,这样就很难走进群众心里。”义乌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陶府盛说,年轻干部还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需要帮他们建立一些学习载体。 “追忆老乡镇,传承好作风”系列活动就是富有义乌特色的针对性创新举措,核心是要借用老乡镇干部的力量传帮带,继承和发扬淳朴清廉、务实亲民、踏实肯干的老乡镇干部精神。陶府盛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很多老乡镇干部扎根农村,连谁家母猪要生了都一清二楚,群众有什么矛盾、难题,都会想到找联村干部,这样就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据悉,该项主题活动已从本月初启动,包括四大板块: 开展“乡镇·印记”老物件征集展示活动;开展“我眼中的老乡镇”主题征文活动;举办“我在乡镇那些事儿”老乡镇讲堂; 开展“老乡镇传帮带”结对拜师活动。 【一套激励机制】 给镇街干部 画“勤政曲线” 除了创新载体,义乌还将用一系列制度来约束和保障,强化镇街干部队伍建设。其中,有不少是独有的创新举措,“胡萝卜”和“大棒”双管齐下。 据义乌市委组织部干部一科科长陈国强介绍,一方面,将建立健全干部年度分类绩效考核办法,实行镇街干部到村述职制度,考核结果与奖金发放、干部选拔任用相挂钩,打破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制度。另一方面,义乌将建立完善联村入户、挂牌办公、公开承诺等五项制度,要求联村干部每周三天到村里“坐班”。同时,为义乌1400多名镇街干部建立个人“勤政指数”,每月随机抽取联系村的20个村民“标本”,调查的问题只有两个:对联村干部“认不认识”、“满不满意”,用知晓率和满意率绘制一张曲线图,用来研判镇街干部是否做到了“用脚步丈量民情”,把干部的“勤政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此外,义乌还要推行三个“六必”联村工作法,镇街与机关干部双向挂职,开展镇街干部季度之星评选等。为落实好这些制度,义乌组织部门成立了专门督察组,加强值班住夜、夜巡夜访、在岗情况等监督检查,并与领导干部考核相挂钩。 当然,奖惩也要相结合。根据实施意见,相关待遇、奖励将向镇街干部适度倾斜,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打造一支联系群众最直接、了解群众最明白、服务群众最有效的镇街干部队伍。 |
GMT+8, 2025-5-15 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