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臭又黑的生活和工业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先经过粗格栅,塑料袋、绳索等大件垃圾被拦截;再经过细格栅,小件垃圾被过滤;接着污水流向旋流沉砂池,泥沙被沉淀;经过初步处理的污水流到生化池中,通过生化池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作用,进行缺氧、厌氧、好氧反应,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被去除;最后经过紫外线消毒,处理达标的水被排放进江中……每天,义乌有近30万吨污水在各污水处理厂经历这样的循环。 很多城市把污水处理厂比作“肾脏”,一条条排水管网就犹如“城市经络”,有了它们的存在,才能保护城市机体正常运转。 严把污水处理最后一道关 清晨6点多,水处理公司佛堂运营部中控室的王斌华揉揉一夜未眠的眼,看看窗外,天已微亮,再看看电脑,数据一切正常。这里是整个污水处理过程的监控中心,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出进水质在这里可以得到实时监控。走出办公室,王斌华开始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进水至出水各工段进行巡视。此时,设备维护员开始查看设备的运行及出水情况,工艺员开始提取生化池中的污水进行检测……… “从进水段一直到出水段,对每个构筑物的巡视是值班人员每天必做的工作,4小时一次,365日天天如此。”说话的是运营部主管赵亮,“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的最后一道铁闸,出水水质必须绝对达标才能排入义乌江。” 位于佛堂镇湖滨村的佛堂运营部,隶属于市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污水处理总规模为4万吨/日。纳污范围为佛堂镇及镇区内的工业功能区,服务面积13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4万。虽然日处理能力不低,但佛堂运营部也常常面临“晴天吃不饱,雨天吃不了”的尴尬。 “这是由于旱季和雨季进水水量波动较大造成的。旱季时进水水量不足,不能满足3.5万吨/日的处理能力;雨季时进水水量过大,又超出了日处理能力。”叶利强说,这恰恰反映了当前我市截污纳管覆盖面的不完善,以及纳污范围内雨污合流的现象较为严重。 升级“城市之肾” 更要打通“城市经络” 今年7月,我市“碧水商城”行动全面打响了水环境整治攻坚战。佛堂运营部又多了一项任务,对镇域范围内的吴溪、环溪、铜溪3大主干道河流的20个断面实施动态监测,取样化验分析,将结果提交给佛堂镇相关部门,作为进一步开展整治的依据。 在8月份参加的一次小流域河段徒步巡查行动中,运营部工作人员发现,3条溪流的沿线均有多个排放口直接排放污水,吴溪溪西桥段溪面有大量废弃物、漂浮物,溪水发出阵阵恶臭;铜溪桥西村段由于该村生活污水未纳入污水总管,而是直接排入铜溪,导致溪水浑浊发黑,俨然一潭死水;环溪流经之地多为偏远山区,截污纳管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也有大量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水体氮磷含量超标,水草及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 其实,佛堂镇域发现的问题带有普遍性。 近年来,我市城乡污水治理不断加大投入,目前我市已全面启用中心污水处理厂、稠江污水处理厂、后宅污水处理厂、江东污水处理厂、大陈污水处理厂和佛堂污水处理厂等6座污水处理设施,这些运作中的“清洁工程”每天至少处理29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为38万吨。污水收集处理范围全面覆盖义乌中心城区和镇区,60%的农村污水可纳入污水处理厂。此外,苏溪污水处理厂、义亭污水处理厂和佛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通水试运行,赤岸污水处理厂将于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届时,经过“升级”的全市污水处理系统将具备日处理污水44.5万吨的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进一步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推进农村地区及城区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工程,让雨水真正被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保证可控量的污水纳入处理系统,已是刻不容缓。 |
GMT+8, 2025-7-18 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