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离开故乡,转眼在外地生活工作了半个世纪,说来惭愧,身为义乌人,我却连“乡音”都不会说了,但与人谈起故乡,我都为自己身上义乌人的标签而自豪。由于诸多原因,我较少回家乡,但我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家乡的每一个变化都令我欣喜和骄傲。 欣闻家乡开展“‘鸡毛换糖’再出发”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并征集在异地工作同乡的意见和建议,由此,也让我看到了家乡人民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多年前,看到家乡小商品市场的红火场面,我也曾隐隐担忧过:低端产品、低成本扩张以及整座城市绑在一个市场上的路径依赖模式到底能撑多久?而今看,或许义乌确实走到了“十字路口”,但可贵的是,家乡人民已觉察到了这种危机,并主动调整,积极进取,力图以思想大解放带动新一轮的大改革、大发展。我要说,我真心地为家乡人民鼓掌! 义乌的下一步棋究竟应怎么布局,所遇到的瓶颈该如何突破?坦率地讲,因对家乡许多具体情况不甚了了,我的观感和意见未必切中要害,而旁观者的优势在于较超脱,“旁观者清”,如果我们的期望和建议能对家乡的决策有些许启发,那就是莫大的欣慰了。 我以为,义乌经济要上新台阶,成就新辉煌,关键要实现两个转变: 一、市场的转变 (一)由传统市场向现代化市场的转变。义乌的优势在于市场的集聚效应,但目前来说,市场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等仍较单一和传统,尤其缺少强大的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支撑,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商家和市场规模的纵深化发展。 (二)由单纯有形市场向有形与无形紧密结合、相互带动的市场转化。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的兴起对传统百货商场式的经商模式的冲击将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冲击迟早也会到来。再则,传统的有形市场终归有规模发展的极限和天花板,而电子商务受此限制则大为减弱,义乌应该抓住电子商务正处于“圈地”发展的有利时机,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由单一低端市场向以低端为主、中高端辅助的综合市场转变。在此,需防止一个误区,即认为低端产品、低端市场没有发展前途的思想。且不说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发展中国家还都需要低端商品,即便将来社会发展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仍是多元的,低端商品永远都有市场。这一点,义乌不应妄自菲薄,而应“咬定青山不放松”。但纯粹的低端市场局限性也很明显,那就是对地方财税及GDP贡献肯定不如中高端市场,因此,能否积极培养引进一些中端甚至高端产品商家进义乌市场,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城市功能及定位的转变 (一)由“义乌人的义乌”向“中国的义乌”转变。由于土地及人力成本等生产要素的不断涨价,目前义乌许多商家“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模式肯定会难以为继,因此,家门口的“前店后厂”必须向更远距离如安徽、江西等生产要素的洼地延伸。这就需要义乌人有一种开放的,更大程度上包容的胸怀。让安徽、江西乃至全国人都觉得,义乌是自己的“前店”。 这不仅仅是民间的行为,更应是政府间合作,互为依托的关系。 (二)由“中国的义乌”向“世界的义乌”转变。如今,义乌的名气大了,愈来愈多的外国人来义乌经商做买卖,但总体上,外国人来此还是冲着中国商品来的,义乌仍是个中国商品的集散地。能否考虑吸引全球各国的商家来此开店经商,将义乌打造成既是中国商品出口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各国进口商品的集散地呢?如果是那样,义乌才可以说是真正的世界商都,是“世界的义乌”了。 当下,有一个机遇不容错过。那就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义乌离上海也就是几小时的车程,能否积极融入“上海自贸区经济圈”,这不仅需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更重要的是义乌人要主动出击,主动挤上这趟列车。 (三)由单纯的“市场集聚城市”向多功能的融旅游、金融、文化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多功能城市转变。义乌的“市场效应”已做起来了,但潜力仍未挖尽,一是市场自身仍大有发展空间,二是由此衍生的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等多种服务业市场仍尚待发掘,而且,这些服务业的集聚,一定会对义乌的市场发展带来更深远的推动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底特律”的覆辙。 (作者系《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
GMT+8, 2025-7-18 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