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义乌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毛赛妮等30多位青年企业家,到浙江巨龙箱包企业参观走访。其中,箱包博物馆和“幸福里”电子商务创业园给毛赛妮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让我对发展自己企业的电子商务有了新想法,我们这些年轻人需要这样的引导。” 像毛赛妮这样的青年企业家在义乌不在少数,他们正在传承中创新,希望走出一条创业之路。而与此同时,受益于“房东经济”,不少义乌青年停下进取的脚步,开始追求安逸的生活。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义乌青年是选择享受安逸还是迈步创业?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记者采访了一批青年企业家与创业者,希望他们的经历可以给出一些启示。 “其实义乌的‘富二代’应该有危机感,现在很多成功创业的年轻人都来自外地。我们企业就培养出不少创业者,他们在学到技术、积累一定资源之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而其中义乌人的比例不到20%。”义乌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王婷婷如是说。 1979年出生的王婷婷,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帮助父亲打理企业。在与员工的接触中,王婷婷发现,一些本地青年的工作抗压能力较差。30岁的义乌小伙子小陈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家的房租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我们本来打算将他培养成专业人才,但他不接受各种培训,稍有压力就找借口请假,两年之后就在企业里做不下去了。”王婷婷说。 20岁的义乌小伙子陶司,于今年6月开始创业。“趁年轻总要做点事。家里做外墙涂料生意,而我只对餐饮感兴趣。”开店之前,陶司专门去杭州、上海等地试吃菜品,最终决定在化工路开一家自助烧烤店。从选址、谈房租到装修,陶司都独自完成。“为租店面他跑了三次,期间有人愿意多出一万元租那个店面,而房东被我儿子的创业热情打动,决定把店面租给他。现在他每天早上8点钟进原料,一直要忙到第二次凌晨。”母亲陶群英说起儿子陶司,满脸欣慰。 1985年出生的毛赛妮拥有研究生学历,毕业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2010年,她出于个人兴趣开了一家大型养生SPA会所。“刚起步时,开拓客户资源、打理各方关系等都要靠自己,困难很多。”如今,毛赛妮将管理已上正轨的会所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则重回家族企业帮忙。 “我们家没男孩,我能感受到父母的期望,他们支持我创业,更希望企业后继有人。刚进企业时,我不免心高,嫌这里庙小。当自己经历创业后,才深感父母当年不易。现在重回企业,我不再浮躁。”毛赛妮说,“今年,我想着重做好电子商务。前不久,我参加了团市委举办的青年电子商务夜校。目前,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投入很大,我们已经把规划做到两年后,我对电商的投资回报很有信心。” 义乌区域经济研究学者许庆军表示:“如今,义乌市场的产业基础已发生变化。不少义乌青年不想走父辈的路,他们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已截然不同,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发展。目前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现代经济社会环境与‘富二代’之间的关系。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不应忽视。社会与舆论,要关注他们到底需要哪些正能量,从中加以正确引导,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北京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执行所长黄俊立认为,目前,“富二代”的许多问题是由父辈造成的,不少家长的包办与溺爱使孩子的进取精神流失。如果想让孩子接班,家长们应该有一个不少于十年的长远计划:首先要让孩子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最好毕业后在其他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再回到家族企业从基层做起;最后才完全承担起整个企业的经营。另外,家长应该在自己能力尚可的时候交班,这样既能放手让孩子实践又能给予一定的指导。 “希望更多的‘富二代’青年能够秉承父辈的‘鸡毛换糖’精神,扛起企业发展和义乌改革创新的大旗,做真正有为的‘创二代’。”团市委负责人说。 |
GMT+8, 2025-7-18 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