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致幽静的威娜针织公司厂区。 地形整理、围墙砌筑、道路铺设……昨日,连续的雨雪天气终于放晴,久违的阳光普照大地,位于江东街道龚大塘北面的乌越桂子园施工现场开始热闹起来,这里是江滨绿廊的一项新建景观工程。“乌越桂子园占地40余亩,是一个以种植桂花树为主的城市公园。按照建设目标,我们细化任务、分阶段推进,计划3月底前完成苗木种植、4月开始配套设施建设,到5月底整体工程基本完工。”现场施工人员说,受天气影响,近几天一直处于停工状态,前一阶段,园内已种下287棵桂花树。 打造城乡一体绿化网络 “义乌人多地少,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发挥每块绿地的景观效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城乡绿化建设需要面对的重点和热点。”市林业局相关人员介绍,为打造生态宜居义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商贸特区相匹配的森林生态环境,2007年,我市提出了创建森林城市的战略目标。 围绕目标,近年来我市着眼于改善民生和统筹城乡绿化协调发展,把森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来抓,全面实施《义乌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全力以赴抓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营造优美、自然、舒适的人居环境,着力打造满目青翠、绿树成荫的森林城市,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绿化网络。 2008年,我市编制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一环三楔十园、二廊三轴十带”森林城市建设构想和十大工程建设方案。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08年12月我市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省级森林城市;2010年,我市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称号。 通过几年建设,我市城乡绿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生态明显改善,城乡一体的森林网络基本形成。“然而,仔细看看,如今山虽然绿了,但树种结构单一;城乡虽然树多了,但设计档次、种植管护水平不高,景观效果不漂亮。”林业局人员表示,采取以“提升视觉形象、视觉效果”为导向的绿化造林新策略是破题所在。 把绿化造林重点从山上转移到城乡和平原,把树种到群众身边,种到生产、生活场所周边。2011年,市委、市政府制定“212”平原绿化行动计划,为森林城市建设赋予了更多任务和内涵。 “平原绿化行动是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义乌将通过各种载体来实现平原绿化行动计划。”林业局人员说,“212”的意思就是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平原新增林木面积2万亩以上,新增乔木树种株数100万株以上,建设义乌市森林村庄200个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0.43%以上。主要任务是在平原地带、城镇、农村实行“身边增绿”,让森林走入农村、走入城市。 平原绿化造就“绿色财富” 2013年3月,我市召开平原绿化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推进会,对平原绿化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会议明确,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全市平原地区要新增绿化面积1.9万亩。根据会议精神,我市相关部门、各镇街制订任务书、倒排时间表,结合城市绿肺工程、森林村庄工程、森林通道工程、森林河道工程、森林田园工程、森林产业工程等载体建设,突出植树造林品质化、景观化、立体化,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大力提高平原绿化水平,力争2014年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 统计显示,2013年我市新增平原绿化面积12642亩,比2012年翻了一番。“乌越桂子园是今年我市平原绿化行动城市绿肺板块的一项重点工程,包括乌越桂子园工程在内,今年我市计划新建8000余亩平原绿化。” 树木葱茏、草地青翠、池水清澈、假山别致……走进位于苏溪镇的威娜针织公司,浓浓的绿意扑面而来,坐落在各种树木和花草中间的公司办公大楼,便显出几分雅致和幽静。“这是刚刚在今年1月完工的绿化工程。”企业主介绍,为了体现绿色关怀和绿色文化,去年公司投入300余万元,对厂区进行绿化美化,除了常规的假山水池、草皮灌木,公司还引进多种名贵树木,价格最高的一棵树达10多万元。 “环境美了,生态好了,员工舒心了,工作就会更加投入,绿化也能造就‘绿色财富’,可谓一举多得。”企业主高兴地算着这笔“绿色账”。 |
GMT+8, 2025-7-19 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