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义乌鲇溪的“变形记”

2014-4-14 12:04

摘要: 整治后的鲇溪重现清澈,溪流两岸布满绿意盎然的植物,宛如一条蜿蜒靓丽的风景长廊。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到过义乌微服私访。期间,有一次在江东鸡鸣山边一座庙里过夜,第二天一早起来在溪边洗漱时,看到溪 ...

整治后的鲇溪重现清澈,溪流两岸布满绿意盎然的植物,宛如一条蜿蜒靓丽的风景长廊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到过义乌微服私访。期间,有一次在江东鸡鸣山边一座庙里过夜,第二天一早起来在溪边洗漱时,看到溪里有很多鲇鱼在欢快地畅游,心情舒爽、心生感慨,曰:“鲇鱼水中游,万民乐悠悠。”于是,后人就将这条溪取名为“鲇溪”,至今川流不息。
  鲇溪,有两个源头,东源南山水库,西源三联水库,两股溪流在江东街道宗塘村汇合成一条,经江东四小区,穿环城南路、江东中路,从鲇溪村南入义乌江。鲇溪全长9.3公里,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
  几百甚至上千年来,鲇溪丰沛的水源为逐水而居的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从上世纪末开始,由于受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等污染,鲇溪变得浑浊黑臭,面目全非。
  鲇溪现在的面貌如何?在水环境治理的呼声和政府的举措叠加下,它的模样是否发生了改变?4月8日上午,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沿溪走过,寻找“五水共治”给这条溪流带来的变化。
  原形:鲇鱼欢快水中游
  对于鲇溪的往昔,家住鲇溪边上的江东街道宗塘村村民金薛桥有着清楚的记忆。金薛桥今年50多岁,从小就住在宗塘村,对鲇溪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以前,溪水清澈见底,一眼望下去,溪底黄色的软沙一清二楚,村民们都在溪里淘米、洗菜。”他回忆道,“过去,溪里经常能见到鲇鱼的身影,那个年代改善伙食就全靠它了。”
  鲇溪流经山口、端头、宗塘、赤塘、桥头、鲇溪等村。在这几个村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宗塘豆腐山口柴,鲇溪桥头补破鞋,东江桥头捞水柴,金村樊村兜虾卖”。
  简简单单四句话,重现了村民们过去的生活场景。
  “山口村就在山脚下,因为离山近,上山砍柴方便,过去他们村大多数村民都以砍柴为生。砍柴中途渴了累了,到溪边把嘴巴凑到水里喝上一大口,甘甜可口,痛快极了。”金薛桥解释道,宗塘豆腐不必多说,是义乌特产。宗塘豆腐之所以味道独特,除了保证选用上好的黄豆加上手工工艺等因素外,所用的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说,宗塘豆腐正是采用了村边的溪水,才确保了其独特的风味呢。
  这主要描述的是上游村民“靠水吃水”的生活情景,到了下游,又是另一翻景象。
  据说,过去,一下大雨,鲇溪就会满大水,大水过后,上游很多木柴就会顺势冲到下游。这么一来,鲇溪村村民只要在家门口的溪中,就可以捞到很多木柴。捞上来后再晒干,接下来几天做饭用的柴火就有着落了。当然,下完雨后,虾啊鱼啊也会顺势冲下来,冲到义乌江,金村樊村村民因为沿江而居,大多以捞虾为生。
  鲇溪虽然不长,但它却默默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江东人;鲇溪虽然不宽,但它却用潺潺的水声承载了村民的喜怒哀乐。

江东街道组织人力物力对鲇溪进行清淤疏通

  现形:鲇鱼一去无影踪
  如果说鲇溪是老一辈江东人心中的梦,那它一定是年轻人心头的痛。
  “鲇鱼水中游,大妈洗菜忙;孩子们捕鱼蟹于溪畔,姑娘们洗衣于岩石边……”五爱小区在校大学生王伦星描绘的是母亲告诉他的鲇溪,而在他的记忆里这条溪却是“臭气熏天、杂草丛生、垃圾遍布,别说鲇鱼,连只癞蛤蟆都很难看见”。
  曾经美丽的“母亲河”,如今为何会如此大变样?是什么让鲇鱼无影踪,这个答案沿岸村民都清楚。
  十几年前,鲇溪边,宗塘村与三联水库连接处曾存在过一个“义乌最大棚户区”——占地面积约700亩,居住着800户、2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里面的大部分人靠捡破烂、收废品为生,有的还干脆搭起养猪棚,利用回收的垃圾进行饲养。因为缺乏管理,棚户区给当地环境、溪流造成了严重污染:养猪产生的废水直接排进了溪里,住户们将鲇溪当成了卫生间……
  “从那时起,鲇鱼不见了,村民们也不再去河边游玩、洗衣,甚至不愿引水灌溉农田,这个棚户区让鲇溪变得名不副实。”金薛桥说。
  实际上,让鲇溪水质变差的,不仅是棚户区排放的污水,还有沿岸各个村庄的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鲇溪流经山口、端头、赤塘、宗塘、鸡鸣山、五爱等6个村(社区),它所到之处,恰是江东土地最肥沃、经济最活跃、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2000年开始至今,这些村(社区)都先后完成了旧村改造。旧改完成后涌入了大量外来人口,光一个宗塘村,外地人口就是本地人口的10倍以上。”江东街道城东工作片常务副主任陈文献说,由于部分流动人口缺乏主人翁意识,没有将居住地当成自己的家,没有将鲇溪当成自己的“母亲河”,只图怎么方便怎么来,习惯将生活垃圾随手扔进溪里,有的甚至就在溪边大小便。时间一久,溪水就越来越脏,到了夏天根本没法靠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鲇溪没了昔日容颜,变得面目全非。去年,经检测,鲇溪水质恶化为劣五类,也就是地表水中最差的水。

鲇溪宗塘段清理前,杂草丛生,垃圾遍布,岸边种满了农作物

鲇溪宗塘段清理后,溪水恢复了清澈,岸边农作物也基本被清理掉了

  变形:期待鲇鱼游回来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碧水商城”、“五水共治”和“清三河·美商城”等战略部署,去年开始,鲇溪“变形记”正式上演。
  “变形”计划一开始,江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就狠下决心:到2015年,鲇溪入江口断面水质氨氮、总磷指标年均值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要求,到2017年后鲇溪地表水达到Ⅲ类水质要求,不达目标绝不收兵!
  “河道治理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生态。”江东街道有关负责人说,鲇溪治理以生态河道建设为出发点,整治项目包括实施高标准的防洪工程、疏浚河道、河道两岸绿化、长效保洁等工程,主要采用自然生态的修复方式,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力求达到生态最大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江东街道已关停鲇溪沿岸25家养殖场、2家非法电镀厂,斩断了重金属污染的“魔爪”;投入40余万元,完成了鲇溪宗塘村到入江口共4.5公里长的河道清淤工作;投入110余万元,对鸡鸣山社区、五爱社区实施了截污纳管工程……
  治水需要政府花大力气主抓,但同样离不开全民的参与。为掀起全民治水热潮,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街道在村、社区、家庭中开展了“五水共治·五星争创”活动,通过网格化全员参与、分段式项目治理等措施,引导每一个家庭主动参与“治污行动”。争取用一年时间,80%以上的家庭获得“四星级家庭”或以上的荣誉称号;8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达到“四星级行政村(社区)”或以上标准。对达不到“四星级家庭”或以上的党员家庭,该家庭的党员年终民主测评为合格。通过这个评比,将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实现以家庭影响行政村、社区,以行政村、社区推动全街道“五水共治”工作。
  如今,鲇溪沿岸村民都积极投身于“五水共治”这场战役中,大家也逐渐改变了原来的陋习,整治好、保护好“母亲河”的理念已逐渐在村民心中扎根。
  记者手记>>>
  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形”,鲇溪往日容颜正在逐渐恢复当中。采访过程中,江东街道宗塘村村民金薛桥一路陪伴,对于这次鲇溪的整治,他也有些担忧,怕这只是一阵风。他希望,政府能持之以恒的整治,让鲇鱼重新游回来,让鲇溪名副其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鲇溪容貌,重见鲇鱼,谈何容易。如今,政府主导、群众自发、企业捐款等多种形式的治水行动,正在江东街道全面拉开。但诚如村民们的担忧,这场治水“攻坚战”打好后,能否打赢治水“持久战”,任重道远。
  江东人热切期待,随着“母亲河”鲇溪的彻底“变形”,碧水倒映蓝天,四季水波荡漾;水汁甘甜、鲇鱼欢快游的鲇溪,将在不久的未来,重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秸秆换化肥 便民又环保  我市有一支公益防溺水教官队伍  “装备+基地+团队”为青少年送上防溺水干货  37支球队争冠 义乌最大规模“村BA”热血开赛  “00后”藏族小伙在义“圆梦”  多维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义乌网

GMT+8, 2025-7-20 02: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