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早春的脚步,得看枝端细芽;追忆上世纪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得从小岗村和蛇口渔村讲起;要知道如今一座内陆小城如何挺立在潮头,承载起国际商贸城市的功能,不妨听听义乌的声音。 在省委省政府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化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中,对提升这座城市的承载功能、创新其社会治理体制有专门的阐述,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成长的新活力。《意见》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支持”: “支持义乌市按照打造全省对外开放重要平台的要求修编市域总体规划”;“支持义乌市开展跨流域引水和义乌江综合整治”;“支持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与国际化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系”,等等。 在这部分700多字的意见中,“支持”就出现9次之多。“优化”、“加快”、“增加”、“创新”等带着积极作为、奋力进取态势的关键词,也如一股股强大的力量,紧贴着每一项具体措施。省委省政府对义乌改革的殷切期望和倾力支持,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如铿锵的鼓点,催人奋进! 带着这份期望和支持上路,义乌稳健阔步: 站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的高度,着力破解城市“结构失衡、功能失调、管理失当”难题,“三改一拆”、“五水共治”、“集聚区建设”、“交通整治”、“四边三化”……一个个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行动的实施,让城市“骨架”在拉开,“血脉”在畅通,“面孔”在变美……国际商贸城市承载功能一天天在提升,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一天天在增强! “城市提升功能”是确保在推进城镇化、人口不断集聚状态下实现“品质之城”、“国际商贸名城”的必由之路。去年伊始,义乌就以专项行动、重点项目为龙头,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拆”出一片新天地,“改”出一个新环境。去年3月,义乌以“重整河山”、“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势,展开了前所未有的“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专项行动,盘踞在城市角角落落的一处处违法建筑被拆掉,长在城市“机体”上的一个个“毒瘤”被清除。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按照“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的要求,去年7月以来,义乌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狠抓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实施截污纳管、开展专项整治、提升环保设施和美化城乡环境“四大行动”为抓手,以总投资200亿元的义乌江综合治理、城市水生态修复、境外引水等“十大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五水共治”。我们看到,通过改造、修复,遍布城乡的一些黑河、臭河、垃圾河变了模样,溪流里的水渐渐清澈起来。 通过改造、挖潜拓展城市承载力,不能不提到新农村集聚建设。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义乌人口迅速集聚,原本新农村建设“村为单位、垂直安置”的“四层半”模式弊端日显,《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顺势问世,它通过启动城乡新集聚改造建设,改变原来分散的以村为单位的改造模式,转向集聚改造,引领义乌进入一个让城乡高度融合的现代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时代。 城市承载功能的优劣,很大程度来自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优美的环境、便利化的秩序等都是影响因素,而人多、车多“凝聚”起的交通拥堵则是最“堵心”的现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义乌顺应民意,在大力实施道路交通改造的基础上,展开机动三轮车禁行“工程”。从今年1月1日起,主城区和几个重点整治区域内一律禁止机动三轮车通行。这项举措实施以来,交通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相信随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大项目的深入推进,义乌的城市承载力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必将进一步提升。 |
GMT+8, 2025-7-21 19:25